央視網消息:從2011年以來,新聞戰(zhàn)線每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今年活動已經進入了第十個年頭。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將播出記者的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是一個以農牧業(yè)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國家級貧困縣的窮帽子一戴就是32年。2018年9月,尼勒克縣實現脫貧,但是,少數脫貧人口還沒有穩(wěn)定的增收渠道,因此,鞏固脫貧成果成了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
下面我們就一起到尼勒克縣科蒙鄉(xiāng)一個叫庫熱的村子,看看那里的人們現在正忙些什么。
庫熱村位于天山北部的喀什河谷。因為旱澇不均、靠天吃飯,全村170多戶,一多半曾經是貧困戶。如今的庫熱村已經脫貧,但是駐村干部們的腳步沒有停止。當記者來到村里時,他們正在跟村民代表商議旱田改造的事兒。
大家正在選的,是旱田改造監(jiān)督委員會的成員。庫熱村有7000多畝地,其中有一半在澆不上水的山梁上,屬于“旱田”,種地往往都賠錢。前不久,國家撥付的600萬元農田改造資金到了村里,這些錢將用于引水上山,徹底解決旱田澆水難的問題。按照計劃,開春后,工程就要動工。
可是,改造工程的管線、揚水設施難免要從村民的地里經過,線路怎么走,大家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
大家初步選定了一條既能少占用村民土地、距離又不至于太長的線路?杉幢闳绱,從水源地到山梁下,仍有兩公里的距離,沿途要挖管道、搭電線桿、建蓄水池。其中,村民李善德和蔡邦首家的地,占得要多一些。駐村第一書記達·吉干和兩名干部一起去跟兩家商量。
李善德的工作做通了,可到了蔡邦首家,達·吉干的心里有點沒底了。畢竟,工程里最大的土方項目要建到他家的地上。
其實,村民們也都通情達理。可這次占的地實在有點多,蔡邦首最終只答應讓出一畝地。達·吉干知道他的難處,于是提出了一個辦法,從村集體的用地里補償所占的土地,蔡邦首同意了。
兩家最主要的村民都答應了,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