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撕開謊言背后的“電影特效”
假貨①:《紐約時報》的“報道”《Secret Video Offers Rare Look Inside Chinese Labor Program》
手段:利用“陰間濾鏡”制造新疆“恐怖”的氛圍。
在這篇《紐約時報》的報道中,維吾爾族工人是“被迫離開新疆南部的家鄉(xiāng),被迫接受工作”。然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我們的記者來到報道中的奎屯環(huán)衛(wèi)站。為了確保采訪的客觀獨立,記者決定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跟環(huán)衛(wèi)工人交流。
布阿依先木·尼扎洪在聽到翻譯軟件提問“愿意來這邊上班還是在喀什上班”后,她彎起嘴角笑了一下,回答說:“愿意在這邊工作,這邊條件好。”
阿普杜熱合曼·阿吾提在回答“多久回一次家”時,說:“請個假我們可以回去,上一次是十月份。” (注:記者采訪時間2020年12月)
《紐約時報》聲稱工人們在家鄉(xiāng)賺得更多。相反,我們的記者采訪到的情況是:大部分工人在南疆打工的工資并不固定,在奎屯不僅工資穩(wěn)定,且住宿條件良好,24小時都有熱水供應。
除了奎屯環(huán)衛(wèi)站,記者還走訪了新疆各地的工廠,采訪了五十多名工人和雇主,求證“是否存在強迫勞動”的問題。發(fā)現(xiàn)工人們都是自主選擇就業(yè),自愿學習國語,很多人通過自己勤勞的工作還買上了房和車。
可見,《紐約時報》污蔑新疆的套路就是選在一個對外開放的地點進行秘密拍攝,期間壓低聲音說話,后期再把整個畫面都加上鬧鬼般的“陰間濾鏡”,一出莫須有的“重大陰謀”就營造成功了。
假貨②:被外媒廣泛引用的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中心(英文縮寫ASPI)的“報告”《Mapping Xinjiang's 're-education' camps》
手段:混淆概念。只要建筑物有“墻和高臺”那就是“拘留營”?
記者對ASPI報告中提到的所謂“拘留營”衛(wèi)星坐標進行了追蹤,發(fā)現(xiàn)錯誤百出。比如坐標北緯37.250度、東經79.848度這個地點被ASPI稱為最高安全等級的“拘留營”,經記者核實,發(fā)現(xiàn)這里其實是和田縣看守所。
在和田縣看守所,記者見到了這里的副所長阿布都依米提·阿布都拉。他在采訪中的回答清晰直接。他說,和田縣看守所從2012年建成至今沒有用作教培中心,因為看守所和教培中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看守所的功能是羈押刑事犯罪人員,也就是觸犯了刑法的人。
其次,當被問到看守所關押的是不是維吾爾族人,阿布都依米提原話如下:
看守所關押的人員和民族是沒有關系的。無論是誰違反了法律,都要受到制裁。
The people in the detention center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thnic group. No matter who violates the law, he will be punished.
記者隨后又來到了巴楚縣第三小學。這里和中國的其他小學一樣都設有圍墻,僅僅因為這點它也上了ASPI的黑名單。瑪依拉·買買提從2017年開始在這個學校做老師,她說自己的家就在附近,“這片區(qū)域原本是居民的平房區(qū)......這本來就是一個小學,現(xiàn)在也是。” 她說。
難怪國際問題專家埃爾納·唐恩(Einar Hans Tangen)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可以給你在全中國找到幾十幾百所職業(yè)學校是有校園圍墻的。圍墻上的鐵絲網(wǎng)是為了防止外人進入,不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你不能帶著“中國是邪惡的”的想法來到中國,然后為了證明你的觀點四處走。
I can show you dozens, hundreds of tech schools around China. They have walls around them. They have barbed wire on top to prevent people from getting in, not from getting out... You can't come to China, thinking China's evil and then walk around trying to justify your opinion.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國際上的媒體學者都紛紛指出ASPI的報告漏洞百出,根本經不起推敲。
假貨③:BBC報道《Xinjiang: China, where are my children?》
手段:妖魔化幼兒園的普通話教學。多學個語言就變成“關押者”子女了?
打假不易,記者一路艱辛又來到和田市的玉城幼兒園。BBC報道稱這里的幼兒園孩子們“被迫只能說中文”。
看了視頻的大家都能聽見這里既回蕩著維吾爾語,也夾雜著中文。孩子們會自己主動在國語和維語兩種語言中轉換表達。就好像很多中國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多語言學習不僅能提高孩子智力,也能為孩子的將來提供更多發(fā)展機會。不知道BBC記者為什么戲這么多?
針對BBC指控這里是“被關押者”子女的幼兒園,記者經過走訪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父母就在附近工作,每天都會接送他們上下學。
許多記者總是跟我這樣說,“編輯不喜歡正面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新聞沒有吸引力,所以負面的要多得多”。
I meet many journalists here and they always say the same thing to me, "Well, the editors don't like the positive stories because they don't sell news. So, yeah, there's a lot more negative."
試問這些炮制假新聞的記者們,這么渴望賣故事情節(jié)吸引眼球,為何不去專門做導演拍電影呢?那里有你施展“才華”的舞臺。
手段:熱衷邀請“受壓迫”的維吾爾族人,不對其發(fā)言進行事實核查,抓住一切機會樹立“可憐人物典型”。
早木熱·達吾提是一位經常出現(xiàn)在外媒報道中的維吾爾族女性,她聲稱自己被關押在教培中心,父親在被新疆政府關押期間去世。為此記者聯(lián)系到早木熱的家人,其中兄弟姐妹六個人,哥哥阿布都黑力·達吾提和早木熱的關系最鐵,他接受了采訪。
阿布都黑力給記者看了家里人的照片,說父親并沒有被關押過,去世時在醫(yī)院,原因是心臟病,當時已經有84歲高齡。而對于妹妹,他說不知道為什么,妹妹明明沒有去過教培中心,卻要對外這樣聲稱。
阿布都黑力說,也許妹妹去了什么地方“被人忽悠了”,真相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西方媒體從未對這些所謂“受壓迫”言論進行事實核查,甚至連想要核查的態(tài)度都沒有,反而聽風是雨,恨不得立刻東拼西湊出“人物故事”來混淆視聽。
新疆人真實的聲音
打假暫告一段落。我們的記者在新疆待了許多天,采到了更多屬于新疆人自己的故事,一些西方媒體不會去聽、也不想去聽的聲音。
在和田的一家服裝廠,記者見到了吐送尼薩·艾力。她畢業(yè)于一家職業(yè)教育培訓中心(外媒口中所謂的“拘留營”)。交流時她說自己是2017年8月參加培訓的,回想起當時的時光,她說“我在里面學到了國語、法律法規(guī)知識,還有縫紉技術”。后來因為技術水平突出國語也優(yōu)秀,她成了小組組長,所帶領的小組產出的產品無論數(shù)量或質量都是最好的。
采訪中記者問到了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您覺得國語提高會影響您的文化身份嗎?” 吐送尼薩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她說:
維語是我的母語,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我學國語就是多了一條路,我的宗教活動不會影響到我的工作。因為我對自己有要求,上班是上班,宗教活動就是宗教活動。兩個都是分開的,不會摻和在一起。
Uygur is my mother tongue. I shall never forget it. Learning Mandarin offers me more opportunities. Religious activities do not affect my work. I stick to my own principles. Work is work, religion is religion. The two things are independent.
在新疆,還有很多像吐送尼薩這樣同時擁抱職業(yè)機會和宗教自由的人。巴哈古麗也是其中之一。
一開始,巴哈古麗的人生是不幸的。14歲時,她在沒有領證的前提下,被迫成了村子里宗教極端分子的第七個妻子。時常被老公打成重傷的她感覺世界一片黑暗。后來她逃離了那個家,來到一家職業(yè)教育中心。在那里她學會了國語、法律知識和工作技能,她這才知道當初不領證結婚是違法的。
然而,中國宗教去激進化的努力顯然被西方媒體妖魔化了。在新疆,人們越來越擔心維吾爾族的生活方式受到虛假報道的影響。
抖音用戶Haili915,本名布海力其木·肉孜,是新疆的一名社區(qū)工作者。去年七月,她去看孩子時,因為擔心疫情,決定只和女兒隔著圍欄見一小會兒面。但是這段視頻在西方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說它是“中國壓迫新疆各族人民的證據(jù)”。
很簡單的媽媽想孩子的抖音視頻,被搞成這樣了,我很憤怒,很生氣......我們都是很團結的。就是部分人為了引起這樣的民族矛盾,故意炒作這樣的視頻,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壞的一件事。
It's just a video where I see my daughter. My video is twisted by them. It makes me angry... We stay united. Some peple want to create ethnic conflicts. They hype such videos, it does us no good.
離開新疆的前一天,記者一行人去了喀什老城的一家茶館。雖然天氣非常寒冷,但屋里的音樂表演令人心潮澎湃,茶香和馕香也撲鼻而來,這些天的調查總算有了一個暖心的歸途。
新疆之行結束,使人念念不忘的不再是惡意滿滿的外媒負面報道,也不是旅途奔波的疲憊,而是新疆人民的美麗熱情和對未來的憧憬。也許有人想把他們當做政治工具,但正直的新疆人民,決不憚向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視頻請點擊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101/25/WS600e3c34a3101e7ce973c7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