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王家壩抗洪紀念館在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zhèn)揭牌,作為王家壩閘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紀念館從“千里淮河·滄桑蒙洼”“顧全大局·舍家為國”“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等7個方面,生動詮釋了王家壩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科學內涵。
淮河是中國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作為由國家防總統一調度的大閘,位于阜南縣的王家壩閘,其任務就是為淮河上游減壓、為中游緩險、保下游安全。60多年來(王家壩閘建于1953年),每遇洪水,王家壩閘、蒙洼地區(qū)就會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一次次舍小家為大家,鑄成一座無私奉獻者的精神豐碑。近日,王家壩閘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20年7月20日上午,阜南王家壩閘開閘蓄洪。人民網 張俊攝
舍小家為大家,16次蓄洪樹起精神豐碑
“我們這個村地勢低洼,淮河水一大,分洪道就要先行洪。莊稼如果不搶收,一年就白忙活了!苯衲62歲的閆樹銀,是阜南縣王化鎮(zhèn)萬溝村村民。每到麥收季,只有顆粒歸倉才會讓他心安。
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淮河在歷史上水患嚴重。1950年夏,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澇災害。河南、安徽兩省共有1300多萬人受災,4000余萬畝土地被淹。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發(fā)出,掀起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治淮高潮。
此后,由王家壩閘和蒙洼蓄洪區(qū)組成的王家壩水利樞紐工程被中央提上日程。
為什么是王家壩?為什么是蒙洼?這與淮河流域的地形有很大關系。
王家壩抗洪紀念館內景。阜南融媒體中心供圖
淮河兩頭翹、中間洼,上、中游以王家壩閘為界,上游坡陡水急,落差達178米,洪水來時又急又快;而從王家壩閘到江蘇洪澤湖的中游,近500公里長度落差僅16米,河道平緩,狹窄彎曲,洪水宣泄不暢。
治理淮河,必須在中游選擇一個地方作為蓄洪區(qū)。興建于1951年的蒙洼蓄洪區(qū),是淮河流域第一個蓄洪區(qū),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使用頻率最高、使用效果最好的國家蓄洪區(qū)之一。自建立以來,一共有13個年份16次蓄洪。
上保河南,下保江蘇,中間保安徽,既保障兩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滬交通大動脈,也保障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多年來,王家壩人用無私的胸懷,一次次奉獻犧牲,一次次舍小家為大家。
2020年7月,淮河汛情來勢兇猛,王家壩閘水位從警戒水位漲到保證水位,僅兩天時間。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7月20日8時31分,根據國家防總指令,王家壩閘時隔13年再度開閘泄洪,滾滾洪水噴薄而出,涌入蒙洼蓄洪區(qū)。
短時間內,蒙洼蓄洪區(qū)4個鄉(xiāng)鎮(zhèn)汪洋一片,77個湖心莊臺相繼成了水中孤島。對于幾個星期前還在抗旱的蒙洼人來說,這一切來得太過突然。泄洪前夕,百姓們匆忙收拾家當,有的人趕著牛羊雞鴨,有的人連夜搶收田地里的毛豆……一幕幕場景讓人肅然起敬。
任懷義在現代化的王家壩閘內檢查設備。王家壩閘管理處供圖
一顆“定盤星”,見證淮河治理大歷史
多年來,隨著淮河治理工作的推進,作為千里淮河“定盤星”、淮河防汛的“晴雨表”,王家壩閘也不斷改造升級。
今年50歲的任懷義,是王家壩閘的一名閘門運行工,在這里工作了30年,對于王家壩閘的一切都很熟悉,也深刻感受著這道閘門多年來的變化。
王家壩閘全長118米、13孔閘門,這百余米的距離,是任懷義的職責所在,30年來不知道來回走了多少遍。
“跟以前相比,現在是太先進了。以前閘門啟閉都靠手搖,汛情來時,在閘上24小時值守,頭上是大太陽,腳下是大水,非常辛苦,而且閘門開得是否符合要求,還要經過多方測量。現在閘門啟閉都是自動化,要開50公分,就是50公分,非常精準!比螒蚜x說。
王家壩閘始建于1953年,全稱淮河蒙洼蓄洪區(qū)王家壩進水閘,被稱為“千里淮河第一閘”,與蒙洼蓄洪圈堤、曹合孜退水閘共同構成蒙洼蓄洪工程。
據王家壩閘管理處副主任錢衛(wèi)國介紹,1953年汛前,王家壩閘順利竣工,經過50年的運行,于2003年進行整體重建。2014年12月,新擴建的王家壩閘竣工,擁有全電腦自動化封閉式機房,成為集洪水控制、交通運輸、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大型現代水利設施。今年3月,王家壩閘智能化系統又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使其擁有更高穩(wěn)定性。
“王家壩閘不斷升級的背后,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澇減災體系的持續(xù)建設。新閘建成后,只在2007年、2020年開啟過兩次,這說明淮河流域洪澇災害防御能力是顯著提升的!卞X衛(wèi)國說。
2020年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舉行發(fā)布會。水利部發(fā)布消息稱,多年來,隨著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繼建成,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qū)、控制性樞紐、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標準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護區(qū)、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已達到100年一遇。
蒙洼蓄洪區(qū)田野里滿是豐收的希望。阜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因地制宜謀發(fā)展,打造人水共生新篇章
多年來,面對特殊的生存條件,蒙洼人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與水共生。
近年來,阜南縣在蒙洼蓄洪區(qū)持續(xù)推進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轉型,通過發(fā)展適應性農業(yè)替代傳統農業(yè),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優(yōu)勢,變水患為水利、變對抗為適應、變劣勢為優(yōu)勢。
在阜南縣王家壩鎮(zhèn)李郢村,有一塊人稱“馬湖地”的低洼地,這里無水就龜裂,下雨就積水,不適合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種植,久而久之成了荒地。但如今,隨著當地適應性農業(yè)的發(fā)展,這片荒地煥發(fā)了新生機。
“這里既然容易積水,我就想著圍繞水做文章。后來到外地考察后,決定種植芡實。2018年,我們流轉了540畝地發(fā)展田園綜合體,水面是芡實,水下養(yǎng)黑魚、鯽魚,每畝地銷售收入六七千元左右!蓖跫覊沃Z言田園綜合體負責人任超介紹說。
為推進適應性農業(yè)發(fā)展,阜南縣編制了《阜南縣蒙洼蓄洪區(qū)適應性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8—2020年)》,位于蒙洼蓄洪區(qū)的四個鄉(xiāng)鎮(zhèn)和各行政村,也都制定了發(fā)展適應性農業(yè)實施方案,分年度、分項目、分主體強力推進。
翻修一新的莊臺。阜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蒙洼蓄洪區(qū)發(fā)展水生蔬菜面積7.1萬畝,占全縣水生蔬菜面積的71%;4個鄉(xiāng)鎮(zhèn)水禽養(yǎng)殖基地初步形成,分別占全縣水禽存欄量、出欄量的80%和65%;河蟹、龍蝦、泥鰍、黃鱔養(yǎng)殖和稻蝦共生綜合種養(yǎng)面積3.6萬畝;種植耐水杞柳面積3萬畝。
適應性農業(yè)的發(fā)展,讓當地百姓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收益。
今年59歲的張傳海,是王家壩鎮(zhèn)李營村人,以前在淮堤莊臺居住,2020年11月搬到莊臺居民遷建小區(qū)。
“現在居住環(huán)境改善了,地也值錢了。家里3畝3分地,有2畝流轉給任超種芡實,一年土地流轉費用就是1000多元!睆垈骱Uf。
適應性農業(yè)的發(fā)展,改變著當地的種植模式,也改變著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2019年起,任超的田園綜合體就吸引了大量鳥類過來棲息覓食。而鳥的到來,也吸引了很多鳥類攝影愛好者。
“芡實開花的時候非常漂亮,會有更多游客過來?h里鼓勵發(fā)展觀光農業(yè),我準備搞個農家樂,能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比纬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