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帶著殘疾兒童摘枇杷。
陳艷輝教小宇識字寫字。
以上圖片均為郭立亮攝
陳二文(左)和陳艷輝奔忙在送教路上。
本報記者 申智林攝
三尺講臺,是教師們耕耘的地方。有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除了在講臺上授課,他們還走村道、過田野,背著教具,走進每一名孩子的家中。
中辦、國辦印發(fā)的《關于構建優(yōu)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保障群體公平發(fā)展。健全面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jié)之際,我們將目光投向他們——為殘疾兒童送教上門的教師們。在湖南省茶陵縣,8年來,130余名送教教師為250多名孩子帶來移動的課堂。他們以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守護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詮釋著教師職業(yè)的無私和奉獻。
——編 者
騎著摩托車,走村道、過田野,不管刮風下雨,每月至少兩次,雷打不動——這是湖南省茶陵縣教師陳艷輝和父親陳二文堅持了7年的送教路。
家住界首鎮(zhèn)大新村的12歲女孩小美,每次聽到陳艷輝的聲音,就會飛也似的跑出來,一把抱住她。受先天性疾病影響,小美不具備隨校就讀的能力,常年留守在家里。陳老師來家里上課,是她最期待的事。
在茶陵縣,2014年以來,有250多名像小美這樣的孩子獲得送教上門。這背后,是130余名送教教師的接力參與和無私付出。
誰來教
“零拒絕,全覆蓋,每一個片區(qū)都有隊伍,不讓任何一個家庭被教育遺忘”
【鏡頭】
門外下著雨,15歲的小明踉踉蹌蹌地要往外走,嘴里咿咿呀呀地說著什么。沒辦法交流,媽媽葉西的安撫也不起作用,焦急又無奈。
遠遠地看見茶陵縣星星學校教師劉君燕帶著教具趕來,葉西如獲救星,急忙把老師讓進門來。
“想出去玩了是不是,那我們先進來拿兩個球,等雨停了再說好不好?”劉君燕放下手中的教具,輕拍小明的肩膀,柔聲細語地說。小明看到老師熟悉的面孔,乖乖地進屋坐下。
小明2歲多時,被確診為先天性癲癇,病情一旦發(fā)作,就會突然抽搐倒地甚至昏厥。他僅僅在幼兒園和小學待了很短一段時間,便不得不休學回家。
本以為就此跟學習無緣,沒想到,劉君燕和同事上了門,一來,就是4年。
“每一年,殘聯和鄉(xiāng)鎮(zhèn)都發(fā)動下沉至每個村(社區(qū))的民政專干,對本轄區(qū)的殘疾兒童信息進行摸底。”茶陵縣殘聯理事長譚玖敏告訴記者,“縣里再組織由民政、教育、衛(wèi)健和殘聯等單位的專家構成的團隊,對他們進行評估。”
對于有上學能力的殘疾兒童,動員其到茶陵縣普通學;蛱厥饨逃龑W校就讀;對于重度殘疾兒童,生活無法自理的,列為送教上門教育對象。據統(tǒng)計,截至今年8月底,茶陵縣6—15周歲的持證殘疾兒童共有521名,其中134名沒有隨班就讀或者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的能力,只能通過送教上門的方式保障其同等的學習權利。
誰來擔當這一重任?
茶陵縣特殊教育學校總共僅有不到20名教師,要擔負起全部送教上門的任務,并不現實。2015年茶陵縣依照湖南省部署要求全面鋪開送教上門工作以后,就確定了“特校指導,鄉(xiāng)鎮(zhèn)統(tǒng)籌,學校推薦,教師自愿”的工作方針,挑選一批普通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加入送教隊伍。
劉君燕和陳艷輝,就是第一批從普通學校入選的教師。
陳艷輝當時工作不到3年,年輕有活力,授課成績出色。“我上大學時就時常去福利院,孩子們渴望的眼神,看一眼就忘不了。”陳艷輝說,“聽說有送教機會,我二話不說就報了名。”
送教之路并不輕松。陳艷輝送教過的22個孩子中,最遠的家住28公里之外的山村。
“那時候自己沒有車,都是先打‘摩的’去,返回就只能靠老鄉(xiāng)們順一程,沒有車的時候,只好走路。”陳艷輝說。
她已經記不得,多少次壯著膽子,摸黑走在曲折的鄉(xiāng)村公路上——遠處,老鴉在山林啼鳴,近處,青蛙在田野聒噪,間或有車路過,車燈將前方的路照亮。
由于心疼女兒,父親陳二文給女兒買了一輛輕便摩托車代步,“擔心她剛學會騎車不安全,一開始我載著她去。”
沒想到,幾回送教下來,陳二文自己也被打動,成為送教隊伍的一員。父女兩人一送又是5年多,行程數萬公里。
目前,茶陵縣有82名教師常年風雨無阻地奔波在全縣所有需要送教的地方。送教的教師們,大多是利用擠出的課余時間,帶著各類教具送教。
“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啪嗒啪嗒地掉著眼淚問我,為什么你陪我的時間那么少,你給學生送課外書我怎么沒有,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劉君燕有些愧疚。因為不想耽誤孩子們的學習,生第二個孩子的前三天,陳艷輝還在給一個孩子送教。
“沒辦法,與殘疾兒童建立信任關系不容易,不是簡單換一個老師就行的。”陳艷輝說。
“零拒絕,全覆蓋,每一個片區(qū)都有隊伍,不讓任何一個家庭被教育遺忘。”茶陵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羅恒說。
教什么
“要打開孩子們的心門,不僅要細心、有耐心,更要有為人父母哺育幼兒的愛心”
【鏡頭】
圖畫書、作文書,七巧板拼圖,計算器,甚至還有紫菜、竹墊、包袱皮等做飯用的食材和器具——每次送教,陳艷輝父女摩托車的旅行箱和身上的背包里,都塞滿了教具和書籍。有的給花甲村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的小宇上課用,有的給大新村的小美輔導生活技能用。
“之所以有這種差別,主要在于兩個孩子的受教能力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陳艷輝說,小宇因為手術原因無法隨校就讀,智力勉強能跟上同齡孩子的水平,以傳授知識為主;小美對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低,送教上門以送生活技能為主,兼顧文化知識的教育。
8年時間,250多名孩子,茶陵縣找不出兩套完全一樣的送教方案。
《湖南省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明確提到:“推進差異化、個別化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
“需要送教上門的往往是重度、極重度和多重殘疾少年兒童,個體差異非常大,同時康復需求也比較大。”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員孫鋒告訴記者,基于此特點,目前相關部門沒有對送教上門的課程方案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定,而是突出了“一生一案”等要求。
“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不代表送教上門沒有重點。”孫鋒認為,基于這類少年兒童的特點,適當參照培智學校的教學方案,送教上門的課程設置可以聚焦康復訓練、生活適應、認知(如語文、數學)、藝術休閑(繪畫、手工等)、家庭支援(家校溝通以及心理支持)等5個方面,每個送教上門的教師再根據孩子的特點做優(yōu)化調整。
“正因為送教時間有限,孩子們對送教的需求又很高,所以更要讓所有的方案都有針對性,最大化地發(fā)揮教學效果。”茶陵縣特殊教育學校教研室主任彭宗福說。
在下東街道,彭宗福搭檔的譚陽陽老師在給14歲的小麒上課時,發(fā)現他喜歡呼啦圈,她最近幾次上門都特地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塑料圈,幫助小麒鍛煉肢體肌力和協調性。
有時候一個動作多次嘗試都沒完成,小麒氣餒時,譚陽陽要趕緊為之打氣;小麒想半途歇息時,又要鼓勵再堅持堅持;待到好不容易完成認知課程,她又趕緊趁熱打鐵,通過數圈的方式,給小麒講起數字和簡單的數學運算。
大半堂課下來,小麒和譚陽陽都累得一身汗。
“看起來不易,做起來更難。這種強度,是每堂課的常態(tài)。” 彭宗福深有體會。
溝通是最大的難題。一個簡單的動作或者發(fā)音,對于普通孩子可能只需要教上三五遍,但對于特殊孩子來說,幾十上百次的示范,或許也換不來一次積極有效的反饋。“要打開孩子們的心門,不僅要細心、有耐心,更要有為人父母哺育幼兒的愛心。”彭宗福說。
劉君燕至今記得,第一次送教,遇到的孩子鼻涕、唾液掛在臉上,她挺不習慣。后來多去了幾次,熟絡后的孩子忍不住親昵地抱著她,鼻涕蹭到身上,她也一點都不在意了。
而在上課期間,重復幾十上百遍之后,有時某個只能咿咿呀呀的孩子,突然囫圇卻又非常明確地說出一個詞語時,劉君燕激動得熱淚盈眶。
按照《茶陵縣義務教育階段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方案》要求,每個孩子每個月上門送教兩次,每次不少于35分鐘,但老師們的送教時長經常超出這個標準。只要有空閑時間,陳艷輝都盡可能上門去看看孩子們,并不局限于一個月兩次。小宇的奶奶記得,老師時不時來一趟,鄰居們對陳老師都熟悉了起來。
而每次上門給孩子上完課,劉君燕跟其他大多數老師一樣,也會留下來跟孩子的家長盡可能多地溝通。一方面是增加對孩子的了解,另一方面是給孩子家長傳遞護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每次上課結束,面對小明和媽媽葉西的戀戀不舍,劉君燕總是說,“放心,過幾天還來!”
“送教上門讓殘疾兒童的家庭感受到,社會在全力地關心愛護他們。”劉君燕說,“這是支撐他們的動力,也是支撐我們的動力。”
效果如何
“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回到社會環(huán)境當中”
【鏡頭】
聽說老師來家訪了,棗市鎮(zhèn)棗園村9歲的小燦跟著媽媽謝志娥熱情地跑出來迎接。
患有腦癱的小燦,已經在茶陵縣特殊教育學校學習了近兩年時間。3年前,他在棗園小學里只上了不到一學期,就不得不終止學業(yè)。當家里對孩子的學習已經不抱希望時,棗園小學委派送教老師譚永良、譚年珠上門給小燦補課。在家校共同帶動下,經過一學期的送教,小燦的學習和生活漸漸有了起色,會數一些基本的數字,自理能力也稍稍提高了一些。第二學年,在專家組的評估下,小燦達到了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能力水平。
茶陵是湖南省著力提升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南不斷完善送教上門師資隊伍建設,截至目前,全省超過1.7萬名老師加入送教隊伍;同時,保持特殊教育生均經費投入力度,2023年安排公用經費補助資金超3.19億元支持特殊教育,并確保到2025年,義務教育階段送教上門殘疾學生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提高到7000元。
隨著送教上門工作的深入推進,接受送教的少年兒童,往往在康復、認知、生活適應等多個方面發(fā)生積極變化——有的孩子動作協調性更好,行動能力一定程度得到提高;有的認知能力提升;有的逐漸達到生活基本自理水平……有的家庭在接受送教的心理輔導之后,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從容地應對各種困難。
“在接受送教上門之后,有一些孩子隨著年齡增大、病情好轉以及認知能力提升,是有機會逐步轉到特校就讀或者到普通學校的特教班跟班學習的。”羅恒說,對于這部分孩子,“送教不是終點,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回到社會環(huán)境當中。”
實際上,這也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一個目標。自2023年春季開學以來,湖南省53573名特殊教育在校學生中,接受送教上門的7505人,占比14%!逗鲜√厥饨逃l(fā)展提升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逐步降低送教上門殘疾學生占比,到2025年控制在10%以內。
“目前茶陵縣送教比例在26%左右,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定距離。”茶陵縣教育局校外培訓監(jiān)督股股長楊海燕坦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前些年醫(yī)學篩查不如現在這么完備;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家長對特殊教育不了解,不愿意或者沒能力把孩子送去縣里的特殊教育學校學習。
但現在,這種局面正在改觀。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要求,提升特殊教育支撐能力,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依托現有特殊教育資源加快建設省、市、縣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鼓勵依托設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的小學和初中因地制宜建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逐步實現各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茶陵縣也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縣特殊教育學校和界首、嚴塘、腰潞3個鄉(xiāng)鎮(zhèn)的中心小學,分別建立縣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特殊教育資源教室。
“希望通過我們的送教,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夠重新回到學校,自信、陽光。”陳艷輝說。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