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博物館中陳列的銅甗
曾經,一檔《舌尖上的中國》讓世人知曉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與豐富多彩。一道道讓吃貨們垂涎欲滴的美食固然迷人,那些很容易被人們忽視的烹飪器具卻功不可沒。一樣的食材,經過不同器具的精心雕琢,亦會生出別樣的滋味,也只有美食與美器的相輔相成, 才會有真正的“中國味道”。在安徽省滁州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名為“漢銅甗 ( 漢帶流銅 蒸餾器 )”的國家一級文物,作為漢代時期家庭所用的炊器,即便已穿越了兩千年,仍不失它獨有的精巧與魅力。
巧奪天工
甗 (yǎn),蒸食器,功能相當于現(xiàn)代的蒸鍋。滁州博物館珍藏的這件漢銅甗 為 1996 年 6 月 17 日滁州瑯琊區(qū)文物管理所移交而來。博物館副館長陳磊告訴我們,因年代較遠加之受當時文物管理保護工作條件所限,漢銅甗的發(fā)掘過程已無法精細考證。然而,歷經歲月型不變,滄桑流淌存古韻。當這件巧奪天工的炊器再一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會讓人由衷地感嘆:有些時光,依舊芳華。細察這件漢銅甗,它高 48.5 厘米,腹圍 84.8 厘米,重 6680 克。由釜、甑、盆套合組成。銅甗上為弧腹平頂盆,腹部有弦紋,兩側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中層為甑,圈足緊扣下層釜的口沿,底部有長條形箅隔,用于放置食物,箅上有一凸形沿,用于截留蒸發(fā)的液體,并留有一孔通往體外短流。下層為釜,內置水,上腹有一對鋪首銜環(huán),肩部有一馬蹄形凸槽,槽中有一孔,正對甑部的短流,用于回收甑部流出的液體,如此循環(huán)利用,頗有些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意味。
別有風味
甗在古代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后作為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流行于商至漢代。但以青銅材料鑄造而成的銅甗卻并非人人都能享用,平民所用的多為陶制,而且器形較小,只有擁有一 定權力和地位的達官貴族才能使用如此大器形的銅制甗。“這件漢銅甗工藝復雜,設計十分巧妙,上部的盆、下部的鬲、中間的釜都為分做而成,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鑄銅工藝之一,而銅甗上凸出小孔的獨特設計,也讓它成為漢代蒸食器中的精品。”陳磊饒有興致地介紹道。氽、炒、炸、烙、烤、烹、涮、蒸、煮……中國古代的烹飪技法豐富而又內涵無窮,每一種烹飪方法也對應了不同炊器的使用。食物下鍋、蒸汽翻騰,是美食美器與匠人們完美無瑕的合作,才 創(chuàng)造出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永不停歇的中國飲食文化。炊器之美,讓食物有了一份歸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