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含金量” 王恒/漫畫
高考剛剛結束,一些公司就趁機推出所謂的“專為高考志愿填報”打造的高科技產品,并稱軟件運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為考生快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yè)。人工智能能讓志愿填報更準確嗎?教育專家表示,高考專業(yè)的選擇需要個性化的定位,只有結合考生的興趣和志向,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yè)。(6月12日《新民晚報》)
“AI”技術是一種智能領域,卻被騙子們利用,用來夸大志愿填報的神奇,說明騙子們無孔不入。他們大肆吹噓,甚至有的說僅僅憑按鍵一點就可以事先預測到各大名校的錄取分數線,這分明就是一種謊言。稍有高考招生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高考錄取分數線都是由報考人數和高校招生計劃來決定的,雖然高校在每個省份的招生計劃是先確認的,但志愿填報人數并不確定,所以就算是再牛的專家,也根本不可能事先預測出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就更別說一個軟件了。騙子們之所以虛張聲勢,大言不慚,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騙取家長和學生們的信任后去交錢,他們好從中牟利。
其實,就算撇開這些騙子的利益熏心心理不談,就算他們在虛抬價格的同時,“AI”確實具有一定的預測性,但對于考生而言,也只能拿這些做參考,而不能完全去倚仗。軟件畢竟只是軟件,它們預測或許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但絕對替代不了學生自己的意愿。作為考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實力和興趣進行選擇,如果偏離了個人愛好,就算被名校錄取,也肯定不是最適合的學校。
合理填報志愿對于考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考生所選報的院校和專業(yè),是考生的志向、愿望、愛好、個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反映。所以,志愿就如人生的導航標,一點都馬虎不得,填報哪所學校,首先要明志,只有明確了志向和愛好,才能向著既定的目標奮斗努力;而最忌諱的,就是盲目倚仗什么“AI”,軟件畢竟是死的,自己的人生得由自己規(guī)劃,所謂的“AI”,還是讓它在一旁歇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