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網訊:冬天是進補的最佳時機。然而冬季陰寒盛,陽氣衰少,腎陽易損,脾胃易寒,飲食溫補助陽,補脾益腎,乃為冬季養(yǎng)生之要。冬季飲食調養(yǎng)吃什么好呢?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脾胃科專家李學軍建議,冬季飲食調養(yǎng)有三宜:一宜粥品、二宜溫熱之品、三宜堅果。除了飲食要暖外,起居、情緒也要暖。 王津淼 記者 馬冰璐
避寒就溫,合理進補,飲食要暖
李學軍認為,冬季飲食調養(yǎng)有三宜:一宜粥品,粥稠養(yǎng)胃;二宜溫熱之品,冬氣寒宜多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溫補陽氣;三宜堅果,助脾運化,均衡營養(yǎng)。
冬季是感冒的多發(fā)季,多喝雞湯,提高自身免疫力,可將病毒拒之門外,不過尿毒癥、高熱、正在服鐵劑者慎食。此外,能起到暖胃作用的食物很多,其他如羊肉,牛肉,狗肉,紅薯,栗子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食,過度易積滯生毒,故應全面權衡,食養(yǎng)得當,適可而止。
頭暖、背暖和腳暖,起居要暖
李學軍表示,頭部血管多而密,血液循環(huán)快,若頭部暴露于寒風中,血管受寒會收縮,造成頭部肌肉緊張,引起頭痛、感冒,甚至會造成胃腸不適,出現胃脹、惡心、嘔吐。冬天戴一頂比較暖和的帽子,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保健措施。
腰部受寒冷刺激,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緩,尤其是吹“過堂風”后容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還會出現虛勞、泄瀉、水腫、鼓脹等疾患。所以冬季要防止腰背受涼,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體形的護腰帶保暖,或多加一件貼身的棉毛背心。有腰部疾病者夜間可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取暖,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傷部恢復。
常言道“寒從腳下起”,所以腳的保暖很重要。冬季堅持用熱水洗足,早上運動后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睡前用熱水泡腳10~15分鐘,擦干后再在腳掌心部位按摩60次,可使五臟調和,腑氣通暢,既能起到御寒的作用,還可提高睡眠質量。
調暢情志,恬淡心情,情緒要暖
冬季陽光照射少,人體生物鐘不適應日照時間縮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jié)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出現情緒與精神狀態(tài)的紊亂。此時作息時間可與太陽同步,天氣好時多讓自己走在陽光下。冬日要保持心境恬淡,氣平心和,才能遠離煩惱,體泰安康。
李學軍提醒,冬季雖冷,也不能忘了適度的體育鍛煉和腦力勞動,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新陳代謝,促進脾胃消化吸收。但冬季運動要適應季節(jié)特點,注意保暖防凍,不宜晨起過早,在安全強度下運動,可選擇慢跑、健身操、太極拳、乒乓球等適合自己的有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