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十一月節(jié)。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節(jié)氣的到來,表示天氣將越來越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大,且因晝夜溫差大,人體更需補充水分、維生素、蛋白質(zhì)和易于消化的食物。此時大量上市的橘,最甜最鮮,是最適宜的美食。
當(dāng)天空飄雪,那橘的深情、高貴、堅守,便和著紛飛的雪花,構(gòu)成天地間一幅純美圖畫。
大雪無痕,橘香千年。
據(jù)《北京晚報》
1 奉橘遺親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遍,在日漸寒冷的大雪時節(jié),透出一番溫暖的光景。
喜歡看橘樹沉甸甸的模樣兒,喜歡把圓圓的黃黃紅紅的橘子,捧在手心里,將橘皮輕剝開來,把連著橘皮里面脈絡(luò)的橘肉,一瓣一瓣地吃。
品橘時,有時會不自覺地想起一些人,記起一些事。
陸績(公元188年-219年)會出現(xiàn)在念想中。他是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廬江太守陸康之子,作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陸績與橘的淵源,從6歲那年就開始了。
《三國志·吳志·陸績傳》說,陸績的父親陸康與袁術(shù)很熟。一次,6歲的陸績到袁術(shù)家做客,袁家以橘子等果品相待。其間陸績趁主人不注意,悄悄拿了兩個橘子藏在懷里,打算帶回家給母親嘗嘗。告辭時,陸績向袁術(shù)彎腰作揖致謝,不小心使藏于懷里的橘子滑落到地。袁術(shù)便向陸績問緣由,陸績羞愧不已,當(dāng)即跪下?lián)䦟嵰源穑骸拔崮感灾鶒郏麣w以遺(wèi)母!痹g(shù)聽后深為感動。由此,“懷橘遺親”成為古人思親、孝親之典故,并被列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真乃“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橘,遺母事堪奇!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學(xué)者郭居敬(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編撰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行孝的故事集,是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所載孝子所處環(huán)境不同,遭遇不同,故事也各不相同,但都圍繞“孝”作文章。在今天看來,書中故事可圈可點。有的過于夸張,如“臥冰求鯉”,為了給病中的繼母弄條鯉魚,冰天雪地里竟然脫了衣服躺到冰面上用體溫去化冰,不是愚蠢又是什么?有的純屬“糟粕”,如“埋兒奉母”,為了讓母親多一口吃的,竟然以“兒可再有,母不可復(fù)得”為由,連三歲的親生兒子都要埋掉,更是愚孝至極,而且有失人性。若不是挖坑時撿了塊金子,從此過上“幸福日子”,那果真就埋了兒子了,也不知活著的母親面對“多出來的一口”能吃得下去不?
“懷橘遺親”應(yīng)該是“二十四孝”中最靠譜的故事之一。橘子口味酸甜、營養(yǎng)價值高,6歲的陸績在外看到橘子,就想著帶給母親吃,確實孝心可嘉,也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本性。怪不得舉孝廉出身的袁術(shù)“大奇之”。
陸績雖然出名很早,卻是三國人物中很冷門的一個,在《三國演義》中僅出現(xiàn)于“舌戰(zhàn)群儒”一幕,還相當(dāng)于半個丑角。他是主張歸降的東吳文臣中的一員,和周瑜、魯肅等抵抗派針鋒相對。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時,陸績貶低劉備,稱其“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諸葛亮便拿出他“懷橘”之事來還擊,意指其“竊橘”,洋洋灑灑說了一大段之后,還不忘來一句:“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把陸績嗆得一時語塞。
其實,這只是《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光輝”形象而作的藝術(shù)處理。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6歲的陸績是為了孝母而“懷橘”,還是為了多吃而“竊橘”,通過他長大后的為人和為官,自有公論。
橘子,也從那時起,伴隨陸績一生。
2 橘枳之辯
原產(chǎn)于中國南方的橘,早在陸績出生前700多年的春秋晚期,就笑靨如花地開始了自己的故事:“南橘北枳”。
晏子,是故事的主角。
作為春秋后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子為齊國立下汗馬功勞。晏子原名晏嬰,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去世后,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相傳晏子身材不高,貌不出眾,《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記載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設(shè)局,一再嘲弄他。進城門時,楚人嫌他矮小,只為他開邊上的小門,晏子不肯進,說:“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入!庇娜酥缓瞄_大門,讓他進來。見到楚王后,楚王說:“齊國沒人了嗎?怎么讓你擔(dān)任使者?”晏子說:“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背跽堦套雍染疲瑑蓚小吏按先前設(shè)計的“劇本”故意綁了一個人進來。楚王問:“被縛者何人?”吏說:“齊人,因為偷盜!背鯇﹃套诱f:“齊人都擅長偷盜嗎?”晏子即說了那段著名的話:“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一連輸了三個回合,楚王只好笑著圓場:“看來圣人不能隨便開玩笑,我反而自討沒趣了!贝撕髮㈥套幼馂樯腺e。
枳和橘同屬蕓香科植物,但兩者的葉、花、果都有區(qū)別。枳的果實酸苦而澀,不能食用,卻跟橘一樣,性溫而能作藥用,枳的舒肝止痛、破氣散結(jié)、消食化滯、除痰止咳等功效和橘的疏肝理氣、補血健脾、和胃生津、潤肺清腸、除燥利濕等功效也有些類似。枳和橘都喜歡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但枳較耐寒,橘不耐寒。枳在中國北到山東、陜西、甘肅,南到湖南、湖北、江西甚至廣東、廣西的大多數(shù)省區(qū)都有分布,可謂淮南淮北都有枳,不存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可能,最大的可能是“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亡”“枳生淮北為枳,生淮南亦為枳”。典故“南橘北枳”,只能反映晏子的足智多謀和滔滔辯才,以及一點兒狗屎運。倘若楚王知道枳的分布,知道“枳生淮南還是為枳”,完全可以用這句話來應(yīng)對:“齊人至楚,尤枳至淮南,賊性難改,與水土何干?”
晏子之后200多年,橘被楚國士大夫屈原以一首《橘頌》再次拉進歷史目光中,“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其時,屈原遭讒被疏、賦閑在郢都,面對逸美動人的橘,想到晏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典故,感慨橘“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的高潔本性,揮筆成詩,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詠物詩的先河。
屈原當(dāng)過左徒、三閭大夫,曾極力推行改革,由于觸犯了既得利益者,故而在大多數(shù)時間里,不是被流放,就是走在被流放的路上。而他那枚想為國效力的拳拳之心又從未改變,一直盼望著能被楚王召回,以至于公元前278年,當(dāng)他聽說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頓覺萬念俱灰,投汨羅江自盡,以身踐行了“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的理念。伯夷是商末孤竹國人,商亡后不肯食周粟,最終跟弟弟叔齊一道,餓死在首陽山上。
和陸績一樣,屈原也得了橘的成全。
3 橘井廉石
陸績,除了是一個“懷橘”的孝子,還是一個知名的清官。他的事跡,至今仍是為官清廉的好教材。
因為陸孫兩家的恩怨,孫策死后,孫權(quán)對秉性剛直的陸績頗為忌憚,屢屢打壓。公元209年,他將陸績派去偏遠(yuǎn)的郁林郡(今廣西貴港市)為太守。當(dāng)時,郁林是蠻荒之地,氣候酷熱,環(huán)境惡劣,疫痢流行,條件艱苦。陸績上任后,走遍山山水水,了解民情,體察民生。他發(fā)動民眾在南江村建筑郡城,并在南江上黃屯鑿井,以改善飲水質(zhì)量和生活條件,減少疫病傳播。陸績在郁林8年,不但愛惜民力,輕徭薄賦,讓州郡得治,還嚴(yán)于律己,清正廉潔,深得百姓愛戴。在此期間,陸績的幼女出生,他特地為她取名郁生,以表達(dá)對這片駐地的熱愛。
公元217年,陸績卸任時,準(zhǔn)備從海路返回故鄉(xiāng)吳郡,與別的太守離任時滿載而歸不同,他除了隨身帶了幾箱書和簡單的行李之外,再無他物。船夫見貨物太輕,吃水太淺,擔(dān)心安全不肯開船。于是陸績上岸買了兩大甕咸菜和一擔(dān)筍干壓船,但船還是吃水太淺。而陸績所帶銀兩無多,情急之中見到岸上有一巨石,打聽到是無主之石后,便請人搬上船壓艙,方得以順利地從廣西沿著海岸線,一路航行到吳郡華亭。此事令陸績千古流芳。后人作詩贊曰:“郁林太守史稱賢,金珠不載載石還。航海歸吳恐顛覆,載得巨石知其廉!
那塊壓艙巨石,現(xiàn)保存在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中,成為為官公正廉潔的象征。那是一塊極為普通的花崗巖石,高約兩米五,厚約六十余厘米,寬將近兩米。陸績回到家鄉(xiāng)后,舍不得丟棄,將它安置在老宅院中,和他以前栽種的橘在一起。
想來,那么大那么重的一塊石,得多少人合力才能搬上船呀?而以如泰山一般厚重的石,來喻兩袖清風(fēng),更是意義非凡。千余年后(1496年),明代監(jiān)察御史樊祉到蘇州,命人將這塊石從陸績舊宅移至城中察院場新建的亭中,令人刻上“廉石”兩字,并著以紅色。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知府陳鵬年將石移入蘇州文廟之內(nèi)。
陸績?nèi)∈,被稱為“廉石大埲”,今存遺跡。陸績和橘,也始終沒有分離。陸績在郁林南江村留下的井,被稱為“陸公井”,五代時南漢貴州判史劉博古在井邊栽橘一株,陸公井又被稱為橘井、懷橘井,此地地名也被定為懷橘坊。清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知縣的東莞人蔣航將這一地帶定名為“橘井名區(qū)”,牌樓至今尚存。
橘,一直陪伴和見證著井、石,成為一種情操,妥帖安然地度過一個又一個大雪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