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聽雨,雨更近。
雨是從夜里下起的,時(shí)緊時(shí)慢,一直連綿,似乎天下通了,止不住。雨的訴說帶著痛并快樂的意味,我在明白和不明白之間,如是讀一首朦朧詩,淡淡的愁怨一浪浪漾來。想起兒時(shí),我總是頂著雨聲向野外沖。夏天的雨猛烈,魚蝦們歡喜,小溝流水,大河水急,魚蝦們就冒著這水溯流,撲刺著鬧出誘人的聲響。我提籃帶簍,尋一些個(gè)小溝、田缺,用竹籃堵了下游,雙腳攪水,再提起籃子,籃籃不空,鯽魚、鲇魚、泥鰍、黃鱔,總會有幾條活蹦亂跳。一頭臉的雨水,換來的是不小的收獲。
冒雨向野外,不僅僅是為魚蝦,我更多的是玩,田野好玩,雨封住一時(shí),心就難免癢得慌。我聽見了田野中的雨聲,色彩斑瀾,層次豐富。色彩是禾苗和野花的顏色,雨聲掃過,這些顏色就跳躍起來,充滿了張力和彈性。比如飛蓬花,張大好奇的眼睛,讓雨一粒粒地含進(jìn)去,又一粒粒地吐出來,僅收留細(xì)仄的雨聲。還有覆盆子也是,將聲音收留了,釀造出漿果酸酸的甜。比如,稻禾上附著了一層雨聲,那叫煙云,不入田野是萬萬聽不著的。比如,豆葉上停駐了雨聲,一句句低吟,一句句深情,而豆葉的背面,泊著青蟈蟈,磨拳擦掌,正想和雨聲比個(gè)上下高低呢。鄉(xiāng)間的雨停了,不要以為雨聲就斷了,它還要延續(xù),停留在枝頭的雨粒要滴落,小河的水要嘩嘩地流……它們是另一種形式的雨聲,很是動聽。使牛歌、鞭梢的唿哨,會在此時(shí)響起,雨過天晴,雨聲將隨著犁鏵、牛蹄深深地埋進(jìn)泥土,再通過五谷、雜糧、棉花等廣泛地傳播下去……層縷如書,可一頁頁去翻讀。
這是愁怨嗎?哦,鄉(xiāng)愁。推開十四樓窗戶,雨近,雨聲亦近,雨敲擊空氣,發(fā)出“嘶嘶”的聲調(diào)。目光無阻擋,我的不遠(yuǎn)處,一條河的上空密仄著輕煙,半是透明半是混沌。河邊有漁人捕魚,他們專為一種叫“白絲”的魚而來,釵或網(wǎng)在雨聲里落下,銀光一閃,一條條尺來長的魚上岸了。白絲溯流,被雨聲喚了來,交尾、產(chǎn)卵、嬉戲,終而落在了漁人的網(wǎng)、釵里。我心有戚戚,但還是作了詩意的聯(lián)想,“白絲”啜飲雨聲,為一份浪漫、追尋而亡,值了。雨聲好聽,這是大自然的造化。
大自然養(yǎng)人、養(yǎng)心、養(yǎng)情,蘇軾謫居黃州,沙湖道中遇雨,聽雨聲瑟瑟,他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居士道的是春雨,但雨敲擊的聲音是相同的,帶著不盡的況味。蘇軾由雨而詞,竹杖、芒鞋、蓑衣,都是詞的導(dǎo)具,雨和雨聲才是詞的主角,而官場的失意、政治的落魄,早拋之九霄云外了。
蘇軾愛聽雨在他的詩詞賦中可揀拾,“江上一犁春雨”“白雨跳珠亂入船”“山色空濛雨亦奇”“晚雨留人入夢鄉(xiāng)”……如此大觀,而又比比皆是。蘇軾在雨中捉捕靈感,由雨比興,寫雨而非雨,道出的是他穿過風(fēng)雨,迎來斜陽,無所謂風(fēng)雨的情懷。
蘇軾就雨聲耕讀東坡,如若這也是種愁怨和情緒,還是美美的。
古舊的雨聲,過往的雨聲,今天的雨聲,交往織澤,還原的是一抹濕氣。我在十四樓聽雨,心走得遠(yuǎn),如是面前的河,湍湍的水一往無前地東流,歸江入海。我聽雨時(shí),父親也在十四樓聽雨,他心臟出了些狀況,要做個(gè)小手術(shù),八十六歲的老人了,我從他的言行中看出了些許的不安,我當(dāng)然也是心中惴惴。我把蘇軾的“一簑煙雨任平生”,就著雨聲反復(fù)吟哦,心突然平和了不少。老父親平生經(jīng)慣風(fēng)雨,“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又有何可怕?雨過天晴,斜陽依然將是和煦的。
居高聽雨,雨近,雨聲貼著耳際,一縷縷地披掛不絕。這算不得愁怨。
□ 肥西 張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