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媒體曝光了上汽大眾和東風日產北京某4S店的售后維修黑幕,問題包括疑似砸毀車輛未損壞零件以提高維修金額、截留車主購買的油液、“虛假”保養(yǎng)施工等。
近日,
昨日,東風日產緊急發(fā)布聲明稱已成立專項組調查,要求涉事4S店限期整改,并開展全國范圍4S店的檢查;上汽大眾也回應稱已責令被曝光的4S店立即停業(yè),并對全國經銷商售后服務啟動專項調查。
原因并非大家不關注此類與消費者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聞,而是消費者對此類新聞有些“麻木”了。
筆者注意到,此事件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發(fā)酵,但很快熱度又降了下去,
“去年奔馳‘機蓋門’事情鬧得那么大,所有品牌立即取消了金融服務費,但是現在你再去看看,有幾個不收的?”一位經銷商向筆者說道。
這位經銷商講出了汽車消費和售后領域一個非常尷尬的現實——幾乎每年都會爆發(fā)數次大型汽車質量、消費合同欺詐或所謂的售后維修“黑幕”,一大波媒體跟進之后,廠商、經銷商和主管部門紛紛表態(tài)徹查。但是當事態(tài)平息后,經銷商往往舊態(tài)又生,曾經被曝光的種種問題再次發(fā)生。
比如2014年,南京市物價局曾對當地4S店加價銷售開出50萬元罰款。2015年,央視3·15晚會曾曝光一些品牌4S店“小病大修”,對一些汽車的簡單故障,故意夸大故障原因,以此來牟取暴利。去年,西安一女士購買了一輛發(fā)動機漏油的進口奔馳轎車,在維權無果的情況下,不得不坐在奔馳車機蓋上哭訴。
全國消協(xié)過去幾年汽車投訴數據也顯示,汽車及零部件始終是各大消費品類中投訴量最大的,且投訴量持續(xù)增加。比如2019年全國消協(xié)共收到汽車及零部件類投訴34335件,同比2018年激增25.1%。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購車合同糾紛。經營者簽訂合同明顯有利于經營者,甚至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排除消費者主要權利,在合同條款中對于消費者和銷售商在權利義務約定上不明確、不對等,違約后承擔的賠償責任不清,消費者不能按照合同有效維權。其次就是售后服務問題。故障不能一次性修好,出現返修狀況,或故障多次維修卻不能徹底解除,維修不出具明細等。最后是捆綁銷售車險和誘導消費者貸款,消費者購買優(yōu)惠車輛過程中,部分經營者要求必須在4S店購買車輛保險和辦理貸款,在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有時還要消費者交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的保險押金。
為什么這些問題連續(xù)多年出現,多次被媒體曝光,不僅得不到解決,且投訴量越來越大?
經常投訴的被強制加裝精品、裝潢問題,在合同上往往體現為消費者自愿購買這些項目。
上海一位律師告訴筆者,很多汽車銷售合同是不存在問題的,比如消費者即便消費者感覺上當受騙,法律上也不支持他們去維權。其次是售后檢測舉證維權難,汽車一旦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舉證難、鑒定難、求償難。
一輛汽車大概有2萬多個零部件,專業(yè)門檻很高,即便4S店售后提出一些不合理的項目,或者沒有按照規(guī)范去施工,消費者往往都識別不出來。
“”上海某合資品牌4S店售后總監(jiān)告訴筆者。
那究竟該如何解決這種亂象呢?上述售后總監(jiān)提出,汽車廠商和經銷商都有內部的施工規(guī)范和要求,但逐利是商家的天性,售后部門往往也背負著產值和利潤的考核,依靠經銷商自律很難解決問題,尤其是當前新車銷售價格倒掛,4S店盈利主要靠售后部門來支撐。
“按照業(yè)內平均水平,銷售利潤、增值服務利潤、售后收入利潤大約占比在10%、40%和50%。如果要收回投資,僅僅依賴銷售車輛的返利,幾乎沒有可能。”該人士說。
他認為,想要長效地改善和解決4S店銷售貓膩和售后黑幕,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門加強監(jiān)管和處罰力度,減少對經銷商的市場行為的干預,凈化品牌汽車市場,從而最終實現消費者、經銷商、廠商共贏的良好汽車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