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消失的吆喝聲

2020-11-16 10:02:52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朋友發(fā)來一個短視頻,是北京人藝的十幾位老藝術(shù)家集體表演的《老北京叫賣組曲》。節(jié)目時長也就七八分鐘?蓜e小看這幾分鐘的演出,老藝術(shù)家們演繹了老北京二十多種行當(dāng)小商小販的叫賣聲,有賣蘿卜賣菱角的,有賣驢肉賣羊肉的,有賣蔬菜賣花的,有賣金魚賣報紙的,有賣年糕賣臭豆腐的,有磨剪子收破爛的,有修鍋修鞋的,最后黃宗洛以三聲公雞打鳴收尾。京腔京韻,煞是好聽。尤其是那不同行當(dāng),不同聲調(diào)的吆喝,更是一絕。記得大家張恨水曾在一篇短文中說到老北京賣貨郎的吆喝:“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喝聲,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喝聲,復(fù)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

生于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的我,兒時也見過聽過不少行當(dāng)?shù)倪汉嚷暋?/p>

“磨剪子嘞——戧菜刀!”一聽,就知道這是磨剪子菜刀的師傅。只要一有活,磨刀師傅就會找一個陰涼的地方,放下長條凳,騎馬樣坐下,凳子一頭固定著一塊濕漉漉的磨刀石,另一頭小袋子里裝著簡單的工具。誰家的菜刀、剪子鈍了,拿出來交到他手里,他雙手握著刀的兩端,隨著腰一弓一弓,刀在磨刀石上刺啦刺啦響,磨一會,拿起刀,刀刃向上,用手指在上面摸摸,測試刀刃磨出來沒有。磨完之后,菜刀光滑锃亮,鋒利如淬。

“補鍋咯,有搪瓷臉盆、漱口缸子、鼎鍋、飯鍋、菜鍋、潲鍋,要補的啵……”補鍋匠通常背著一個四四方方的木箱,里面裝滿了各種補鍋時要用到的工具。補鍋時,先將鍋的漏洞用鐵沙紙打亮,然后用剪刀剪下比漏洞大一圈的鑄鐵皮,再給鐵皮上涂一層黃泥,然后用鉚釘連接上,再用一個小錘子敲敲打打。補好后,還會給鍋里倒一盆水,讓主人家檢查補好的鍋確實不再漏水,這才將鍋交到主人家手中。

“修理皮鞋膠皮鞋布鞋打掌了嘍。”常到我們大院來修鞋的是個安慶人,吆喝起來嗓音悠長,調(diào)兒婉轉(zhuǎn),特別好聽。和磨刀和補鍋的不同,修鞋匠不用背著或擔(dān)著吃飯的家伙到處跑,而是選擇一棵大樹下支起攤子。在腳面前鋪著一塊黑色塑料布,上面擺著都是一些不起眼的東西,小釘子、碎皮子、前掌、后掌、鞋油、膠水,工具也極普通,切刀、錐子、剪子、鐵錘等。

“修傘——補傘——”傘匠吆喝時一般都是把“修傘”兩字上揚,“補傘”兩字下滑,然后用足力氣喊出“修補傘吶!”傘匠挑著擔(dān)子,兩邊各一長箱,一個里面裝著修傘補傘的物件;另一個裝著許多的傘骨架。傘匠做事極有條理,把接到的壞傘按先后順序放好,然后有條不紊地工作起來。對傘骨架壞了的,他先撐開,端詳一番后,將壞了的骨架用鉗子輕巧地拆下,快當(dāng)?shù)亟o換上一根新的;對破洞漏雨的,他就動作麻利地補上一塊顏色相同的布;對撕破了的油紙傘,他就在破損的地方,刷上一層桐油,接著貼上一層特制的油紙。用不到個把時辰,一堆壞了的各種雨傘就被傘匠修理得熨熨貼貼。

后來到農(nóng)村,也有不少行當(dāng)?shù)男∩绦∝,其中最受歡迎的當(dāng)數(shù)賣貨郎。

貨郎擔(dān)是實實在在的“擔(dān)”,一根扁擔(dān),兩頭各自挑著特制的木箱子。一頭箱子里擺著各式各樣的小玩意,像縫衣服用的大針、頂針、扣子、繡花用的彩線、發(fā)夾、木梳篦子、五顏六色的頭繩、雪花膏、香粉、鏡子。另一頭擺著:香煙、洋火、手絹、小孩玩的玻璃球、皮球、塑料小手槍、吹的泡泡,還有吃的牛皮糖、豆子糖等。

賣貨郎出現(xiàn)在村里的時間一般都在一早一晚。只要撥浪鼓一響,女人和孩子就會從自家跑出來。圍上來的女人手中攥著皺成團的紙幣挑選著自己喜歡的玩意,沒錢的孩子拿起這個看看,那個摸摸,就是不舍放下,貨郎一邊吆喝著:“買了,換了啊,雞胗、雞毛、牙膏皮子都收啊。”一邊把大家挑亂了的物品重新擺放整齊。這時候的孩子都圍著母親哼哼唧唧央求著買玩具或糖果什么的。最后的場面是,買到自己心愛的玩具的小孩,手舞足蹈四處炫耀,而沒有買到玩具被母親拽著回家的孩子一路大哭,好奇的狗兒站在一邊搖著尾巴張望。

轉(zhuǎn)眼間,各種行當(dāng)?shù)倪汉嚷暆u漸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了一段塵封的往事。現(xiàn)在想想,那個年代叫賣的吆喝,也是一種民俗的文化,一個時代的痕跡,一段歷史的情感。

合肥 王唯唯

上一篇:我們一家子
下一篇:夜話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