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缽邊上的快樂,是我童年的快樂。
火缽是什么?陶土燒制的瓦缽,在我的故鄉(xiāng),好像家家都有;自然,家境好的人家不是瓦缽,是精致的銅爐。“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從前小火爐一般都是銅質的,有提把和爐蓋,大的直徑二十來厘米,可以將腳踏在上面烘,甚至可以放在被窩里熱被窩;小的是手爐,僅十厘米左右。據(jù)說小火爐產(chǎn)生于隋朝。隋煬帝南巡至我們老家江都時,因天氣寒冷,當?shù)毓賳T便趕制了一只小銅爐獻給皇帝取暖。隋煬帝對這件小物喜歡至極、愛不釋手。從此,小火爐流行于世。上述兩種銅爐我們家都有,但我母親怕弄丟,一般情況下舍不得拿出來給我們用,而是跟大多數(shù)人家一樣,用瓦缽。
不管是瓦缽還是銅爐,要使用,要讓冬天溫暖,就需要燃料。我們那里是平原,一眼望到地平線。因為沒有山林,也沒有煤礦,歷史上我們那里就是燃料奇缺,做飯燒的就是枯枝敗葉和秸稈谷草。冬天取暖要靠火缽,火缽里的火種只能是草碎、鋸末、谷殼之類的雜碎之物;可別小看了這些雜碎,它可溫暖過我童年的冬天。
總以為,童年的冬天比現(xiàn)在冷多了。陽光雖是明晃晃的,但沒有勁道,很陽萎。直至中午時分太陽直射時,屋頂團結在一起的雪才開始分化,一小塊一小塊地跌落下來,屋檐懸著的冰凌也開始滴滴嗒嗒……下午不到三點,寒冷又硬邦起來。那風,在樹梢屋檐凜冽著吹,殺豬似地嚎,陽光的溫度就降得更低了。
但是呢,火缽很溫暖。過去的農村,秋收秋種完成后,冬天就是農閑了,大人們基本都是宅在家里。聊天的,把火缽捧在手上;女人做針線聊家常,男人或打牌或談天,又就會把火缽踏在腳下……冬天也似乎就不那么寒冷了。
對小孩子來說,火缽很溫暖,火缽邊的快樂也溫暖;鹄徖锩媸且话研Q豆,或者一把花生;鹄徟谌诘,蠶豆、花生烘出的香味,一絲絲地、一縷縷地滲出來,飄起來,就有“噼啪”“噼噼啪啪”的聲音在響;這聲音比什么樂曲都美妙動聽,逗弄著童年的饞蟲。童年蹲在火缽邊上,一邊烘火,一邊用筷子撿蠶豆、花生吃,吃得很快樂。冬天真的就不那么寒冷啦。
這種快樂,簡單又純粹,雖淹沒在記憶的深處,可在冬天還會時不時地翻出來看看;我在今天就又翻了出來,心里就有溫暖,蜜一樣地流淌……
如今,那火缽連同我在火缽邊上的快樂,真的一起淹沒在記憶的深處了,F(xiàn)在的冬天,早就已經(jīng)換了模樣,多了一些溫和,少了若干凌厲,即使故鄉(xiāng)的孩童,如今大概也不知火缽為何物了。自然,要是讓我們再回到童年的火缽時代,大概愿意的人并不會多,F(xiàn)在有電烤爐,有暖風機,有空調,有若干可以讓冬天暖和的玩意。不過我想,若干年后,今天的孩童們或許不再有我“火缽邊上的快樂”那樣“美好”的時光可懷念了。
貴州貴陽 趙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