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孝子張恨水

2021-01-22 09:27:28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楊蕊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人物名片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張心遠,安徽安慶潛山市人。他是中國章回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11年,張恨水開始發(fā)表作品;1924年,張恨水憑借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此后,長篇小說《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的問世讓張恨水的聲望達到頂峰。張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1967年,張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張恨水作為我們村子里的大名人,幾代以來,人們沒少談論。我聽到最多的話題,無非是張恨水是個大才子,也是個大孝子。

張恨水父親去世時,他十七歲,下面有一個小他四歲的二弟,兩個小他十歲的雙胞胎弟弟,還有兩個妹妹,最小的妹妹才兩歲。那一年,張恨水的母親三十六歲。年輕寡母帶一幫黃口小兒,這么一個大家庭的沉重生活負擔,一下子落在了張恨水母親那雙羸弱的肩上。張恨水自然不再安心做他的“張家大少爺”,盡快成為家庭棟梁,減輕母親肩上的壓力,是當時擺在張恨水面前義不容辭迫不及待的任務。歷盡艱辛,反復磨練,鐵終成鋼。張恨水不辱使命,挑起了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全憑手中一支筆改變全家命運,他把一大家子都接到了北平,扶老攜幼,除二弟外其余四個弟弟妹妹都在北平接受了高等教育。鄉(xiāng)人至今樂于談說這件事,是因為張家這情況在黃土嶺村,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都是罕見的。這是張恨水作為大孝子在故鄉(xiāng)流傳的故事之一。

還有故事之二,是張恨水的婚姻。他的第一次婚姻是母親安排的,洞房花燭夜張恨水出逃的故事,在黃土嶺村更是家喻戶曉。不過,后來人熱衷傳播的還不是張恨水出逃的原因,是張恨水出逃的結果。結果是新郎張恨水被人從屋后的山林中找回來了,因為聽信了母親的勸告,盡管心里不痛快,張恨水還是與新娘圓了房。后雖在北平另娶了兩房,張恨水對原配卻一直不離不棄。這里面,除了張恨水為人寬厚外,還有一個孝子的因素在,他不愿意忤逆母親。在家鄉(xiāng)黃土嶺聽來的傳說不一定精準,口口相傳之中,因為教化的需要,或許有人添油加醋使之變味。后來,在有機會閱讀有關回憶張恨水的文章時,我就特別留心有關張恨水行孝的內容。是想驗證一下吧。

先是在張恨水之子張伍先生《我的父親張恨水》書中第一章讀到有關記載:

“祖父逝世得早,祖母只有三十六歲,父親是長子,不過十七歲,小姑尚在襁褓中,祖父又沒有留下余財?上攵,祖母的日子有多么艱難。她含辛茹苦,把六個孩子撫養(yǎng)成人,實在是難!難!難!”關于張恨水當年的家庭背景,張伍的說法,與我在家鄉(xiāng)黃土嶺聽來的傳說基本一致。父親早逝,張恨水長兄當父,擔起了養(yǎng)家的重任。“正因如此,父親事母極孝,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對祖母的話是銘刻在心,從不敢忘,也從沒有忤違過祖母的庭訓。父親在寫《金粉世家》時,知道祖母喜歡這部小說,就每日把報上的連載,親自讀給祖母聽,不管多忙,他都絕不假手于人,成了他天天必做的功課!”偶爾讀一次小說給母親聽,可能不是難事,天天堅持,就不容易了。那時間,張恨水非常忙,每天要給幾家報紙寫連載小說。他能堅持天天給母親讀小說,那說明他把孝敬母親看得比一切都重。

“一九五一年,我們搬到了磚塔胡同四十三號的小四合院里。父親大病初愈,說話行動都很不方便,他得到了祖母的這張照片(本書開篇是從張恨水母親的一張照片下筆),便把照片掛在北屋客廳正中墻上,每年的除夕,他都要讓二家兄在院子里燃放鞭炮,父親點上了蠟燭,畢恭畢敬,虔誠無比地向祖母像跪拜……”

在吾鄉(xiāng)黃土嶺一帶,年三十晚上,“接祖宗回家過年”,燒紙磕頭,是鄉(xiāng)民行孝的一種傳統做法。張恨水雖遠離故土,家鄉(xiāng)的傳統沒有丟,在母親面前,他一直是個大孝子。他的傳統做法,怕孩子們不理解,曾對孩子解釋:“這不是迷信,我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這樣,可以讓我的思念,得到一些慰藉。”有些年,上墳燒紙是被禁止的,說那是封建迷信。張恨水不違心,不盲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孝。

在謝家順先生主編的《張恨水紀念文集》中,讀到張曉水、張二水、張伍《回憶父親張恨水先生》。文中對張恨水的行孝也有回憶:“爹爹(黃土嶺村民皆稱祖父為‘爹爹’)的去世,給父親的打擊極大,喪失了經濟來源,使父親過早的就擔負贍養(yǎng)奶奶和照顧叔叔姑姑的責任……父親對奶奶更是尊敬已極,在朋友當中是有名的孝子。他常對我們說,奶奶青年居孀,撫養(yǎng)他們兄妹六人成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每逢奶奶偶得小恙,父親總是衣不解帶的晝夜侍奉。然而奶奶的去世,正是父親患腦溢血臥床不起之時,所以母親沒有把這個噩耗告訴父親。多年之后,父親逐漸恢復健康,才知奶奶已在故鄉(xiāng)逝世。他悲惘之余,覺得自己未能親去安葬,很為不安。”從“悲惘”一詞,我能想象出張恨水當時的心情。讀這段文字,從張恨水后人的口中,再次印證了張恨水在大家庭里是個有擔當的大孝子。

關于張恨水晚年痛失慈母的悲傷,在《張恨水傳》(解璽璋著)中有記載。張恨水得知母親去世,悲從心中來,詩句流筆端。題為《午風》:“風來大聲吼,開門未見人。沙翻驚撲面,馬過鞠微塵。罷讀還枯坐,烹茶慰老身。隔院鳥反哺,久眺嘆慈親。”這是一首真情之作,讀來,滿心凄戚,淚濕雙目。不是真情所致,不可能寫出如此感人的詩句。

還是在《張恨水紀念文集》里,我讀到張恨水大妹張其范女士《回憶大哥張恨水》。我注意到有關張恨水孝敬母親這樣兩個細節(jié),一個是:“一九二六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母親五十壽辰,我和妹妹陪老人到絨線胡同照相館合影留念,正準備回家,不料街道戒嚴,禁止通行。我們正著急間,大哥手持記者證,匆匆來接我們。”危急時刻,母親不是孤立無援,有孝子想到母親,張恨水及時趕到,解了母親無法回家之困。另外一個細節(jié)是:“九一八事變,北平受波動,大哥怕母親受驚,搬家到南京。”關鍵時刻,張恨水總是想到母親。搬家不是容易事,為了母親,張恨水不嫌麻煩。

以上幾處多是張恨水的親人對于張恨水行孝的回憶。我還讀到了張恨水朋友的回憶文章里,有關張恨水行孝的文字。還是在謝家順先生主編的《張恨水紀念文集》中,我讀到了張恨水當年的同事、好朋友左笑鴻先生《再憶恨水》。文章的第一節(jié)標題就是《孝母》,回憶了張恨水孝敬母親的若干事例。

左笑鴻說:“恨水孝母,是老朋友盡人皆知的。他不僅自己孝母,而且提倡孝母,而且認為能盡孝的就是好人,惟好人才能盡孝。”左笑鴻回憶,在《春明外史》里,楊杏園祭梨云文中,說本當一死以謝知音,但是“小人有母”,就因為老母在堂,不能便死。楊杏園的自挽聯中也有“高堂垂老已無兒”。李冬青就為了奉養(yǎng)母親,在那吃人的社會里謀生。

在《秦淮世家》里,一個年長色衰的歌女阿金,一個城市貧民王阿狗,都是孝母的。阿金為了奉養(yǎng)病母,還在盡力掙扎;王阿狗為了母親去偷有錢的人,而且知道阿金是孝母的之后,便周濟了她。在張恨水筆下,楊杏園、李冬青、阿金、王阿狗都是肯定的人物。張恨水為什么肯定他們?就是因為他們都孝順母親。反之,對于不孝父母的人,張恨水總是持譴責態(tài)度。在《似水流年》和《現代青年》中,兩位父親省吃儉用,非常艱苦,百般體貼在外上學的兒子。而那兩個兒子卻把父親的血汗錢根本不當回事,恣意揮霍,吃酒嫖妓,濫交女友。雖然張恨水沒有正面說他們是壞人,但口誅筆伐,字里行間卻把他們挖苦得淋漓盡致,使其不齒于人類。

左笑鴻還記得,二十年代,張恨水在北京住在未英胡同的時候,張老太太也在北京。老朋友們從張恨水的語言行動中都感覺到他對老母親是百般的孝順。有時左笑鴻約張恨水去公園走走,他笑著拒絕了:“今天要陪老太太聊聊天。”或者:“今天要陪老太太吃飯。”“老太太想吃個小館,得我去點菜。”其實,當時張恨水的經濟情況并不算寬裕,有時身無分文了,他還會向報社借幾塊錢去陪老太太聽戲或上小館。左笑鴻說,菽水承歡,恨水有之。由此,我自然想起《禮記》中的相關句子:“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和朋友一道上街,張恨水時常買些大男人并不愛吃的糕點,對同伴說:“這是我們老太太愛吃的。”左笑鴻看出,張恨水整個的心都撲在老母親身上。他什么時候,走到哪里,都沒有忘記母親。孝子行孝,并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反只是落實于生活瑣碎上。有關生活瑣碎的小事,該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行不行孝,就看人愿不愿意做。偶爾做一次不難,一輩子堅持做,卻不是一件容易事。

讀了諸多有關張恨水的回憶文章,越發(fā)強化了我對大才子張恨水是大孝子的印象。作為同鄉(xiāng)黃土嶺村的后來人,我看張恨水,欽敬有加。才子可欽,孝子可敬。

潛山 王張應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