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文旅 > 正文

聽,頤和園銅牛說……

2021-02-26 09:08:31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在北京西北郊,坐落著大大小小十幾座皇家園林和王公大臣的賜園,它們構成了北京西北郊蔚為壯觀的園林風景群,這是世界園林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奇跡。其中一座名叫“清漪園”、后更名為“頤和園”的地方,是我的家。

我,一頭銅牛,“出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今已有266歲,從“出生”起就臥伏于頤和園廓如亭北、昆明湖東堤、十七孔橋東端的雕花石座上,歷史跌宕起伏,而我歷久彌堅,成為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藝術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證。

我為什么會“出生”在頤和園這個地方呢?這得從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建園時說起了……

清漪園的“清漪”二字,出自《詩經(jīng)》:“河水清且漣漪”。清漪園建園目的之一就是興修水利,將三山五園地區(qū)泉眼、水源來路摸清楚,運用引水工程將玉泉山、香山等地水源匯聚到昆明湖。元代時,昆明湖這塊兒是水草豐美的低地?墒堑搅撕笃,淤泥增多,湖水變少。乾隆時期,將甕山泊(昆明湖前身)面積擴大兩倍,深度挖深了兩倍,蓄水量比原來大了很多,改建的人工水庫來滿足包括通州大運河漕運在內(nèi)的整個京城用水的需要。

傳說大禹治水時,每竣工一處,就鑄造一只鐵牛沉入水底,好讓水不揚波,河道永固。唐朝以后,鎮(zhèn)水神牛開始放置在堤岸邊。而我就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時鑄鐵牛鎮(zhèn)水的典故而造,表達了他對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視。

我的背上鑄有篆文乾隆帝御筆《金牛銘》,寄托了當時人們對遠離水災的美好愿望。

我在昆明湖東岸朝著西北方向眺望,像是在守望著什么,而西岸是皇家進行蠶織之事的場所。于是不少人賦予了我們 “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乾隆皇帝當時這樣安排布置耕織圖和我的位置,初衷并沒有寓意牛郎織女的想法,后來一再被大臣們穿鑿附會,于是自己也就認了。

乾隆四十八年作御制詩《登舟溯游玉河沿途雜詠》中提道:鎮(zhèn)水銅牛鑄東岸,養(yǎng)蠶茅舍列西涯。昆明漢記不期合,課織重農(nóng)要欲佳。

我身高1.14米,體長1.75米,身寬0.84米,是由青銅鑄造的。從鐵牛變銅牛,這與生產(chǎn)力發(fā)展密不可分。乾隆時期趕上經(jīng)濟繁榮,鑄造工藝發(fā)展,于是本來可以做銅錢的銅用來鑄造了我。

別看我是銅鑄的,但是我的體態(tài)與真牛一樣,栩栩如生。當時,我的西側是浩浩蕩蕩一池碧波,東側不遠處就是暢春園,而暢春園、清漪園之間是大片稻田。

牛在中國幾千年農(nóng)耕文明中是重要的生產(chǎn)工具,老百姓對我們的感情非常深厚。自從人類發(fā)明了照相機,人們便爭相與我合影。頤和園工作人員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將我周圍圍上了圍欄,還開發(fā)了以我為原型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讓我走進更多人生活里,常伴左右。

記者 徐稚迪 羅鑫 楊淑君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