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板倉,天公不作美。在當?shù)嘏笥训臒崆閹ьI(lǐng)下,我和幾位老師是在晚飯后從塔畈鄉(xiāng)出發(fā)的。進入這片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實驗區(qū),一路上,三輛轎車如甲殼蟲一般,在雨幕中緩慢地繞山前行,迎面沒遇到一個行人或一輛車子。
不要說這樣的雨夜,就是月朗星稀的夜晚,據(jù)說居住在板倉為數(shù)不多的村民也不會出山,這也許是板倉有意的安排,是大自然的旨意。山體挺拔,地勢險峻。車子越往深山進發(fā),同行者越有一股隱隱的驚悚感。我沒有這樣的感覺,我想著的是,這里的山、這里的水與這里的山民之間的關(guān)系。
山由土石生,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無疑,板倉的山水養(yǎng)育了板倉的人。然而板倉的人呢?在這片森林如此茂密的地方,常年流水不斷,他們守著的除了這方山水,是不是還有什么其他的東西?同行者沒有人告訴我。由于是夜間,那晚,我沒有看清板倉山水的原貌,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七拐八彎,我們終于到了預(yù)訂的賓館。住宿安排好后,我真想出去走走,但雨一直沒有停。隱約可見,賓館靠山而建,兩邊是兩條峽谷,它們在出賓館大門向右約四十五度的線軸上匯合,匯成一股流水,繼續(xù)向前奔去。
水聲“嘩嘩”然,它超出了白天和黑夜的范圍,超出了世俗。無論夜晚再怎么黑,水聲依舊,訇然,不絕于耳。流水就在我們的面前,無休無止,把群山的肺腑之言,傾吐給我們,只是很少有人去讀它、去懂它,去探究它的下一秒。我是喜歡聽水聲的,尤其是無人打擾的時候,越是全身心的投入,我仿佛感到自己越往時間深處走進了一層。我始終認為,山谷里的水聲,是一條通往大自然懷抱的通道。
第二天一大早,好在雨不是很大。我走出賓館,放眼四周,盡是綿延不斷的山脈,山間竹木豐茂。當?shù)匾晃涣畾q上下的農(nóng)民大叔從山路上走下來,與我在賓館的拐角處相遇。他熱情,見我沒帶傘,便問:“光著頭,咋沒帶傘呢?”我微笑著指指身后的賓館,說:我就住在這賓館里。他“哦”地一聲,叮囑我雨天不要走遠,不要往山里走。我想,他準是非常熟悉這里的環(huán)境、這里的氣候。他與我說完不到半個小時,大雨滂沱,瓢潑一般,遠處的山腰之上,云煙氤氳。從大叔的口中,我得知板倉的森林生態(tài)質(zhì)樸、原始。據(jù)說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現(xiàn)已查明的木本植物有161科、552屬、1564種,其中珍稀瀕危植物20多種,香果樹、銀杏、刺楸、大別山五針松、天目木姜子、天目紫莖等六種植物已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后來,管理處的人也是這么介紹。
這些植物,與山共生,與時光共生,修著自己品行,無論山外發(fā)生了什么,它們自顧自地吐著芬芳與綠意。當?shù)氐南驅(qū)дf,它們像極了這里的山民,相互守望,不愿意出山。我想,在早年肆意砍伐的年代,要不是當?shù)氐纳矫袷刈o著這里的一草一木,板倉也不會有今天這樣原生態(tài)的汁味了。
這使我想起,有一次我到一個山鄉(xiāng)去采訪時,一位山民向我講述了當?shù)厝耸侨绾伪Wo生態(tài)的故事。他說,在他曾祖父年輕的時候,那里居住著約莫十來戶人家,且都是一個宗族的。其中有一個族長,家貧如洗,臨終前連一副壽材都買不起。他的兒子為了盡孝,想上山砍樹給父親做壽材。這一舉動,卻被族長拒絕了。族長臨終前告誡兒子,日后不但不能心生伐木取財之念,而且還要保護好每一棵樹木,言傳身教,子子孫孫要護好這座山。如果個個上山伐木,這片好的山水將失之不再,且自己成了帶頭的千古罪人。族長的話,兒子含淚地記在了心里,他答應(yīng)了父親。父親最終以草席裹尸,被草草安葬在那座山上。從生態(tài)上看,大自然以其法則,賜竹木于群山之上,造福于民,無可置疑。正因如此,群山才能積千萬年的光陰,在歲月里講述著人類的故事,講述著大道。
高山必有峽谷,這也是大自然的安排。每到一座深山里,我都看到了峽谷中的流水和阻擋流水的石頭。在峽谷中,我認為石頭是好事者,它們無序地擠在谷中,或想與水交手,或想得到水的洗禮。看到如此執(zhí)著的份上,水摸著它們的額頭,一次又一次,終究,它們有棱有角的野性,被水磨圓了,磨出了光澤,磨成了人間的真寶。而人呢?人來到深山,聽峽谷中傳來的天籟之音,大自然的旨意,又悟到了幾何?
安徽池州 石澤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