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麗老師在上語言訓練課,讓孩子們感受聲帶振動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m.zgstyb.cn)訊(記者 于彩麗 文/圖)她滿懷青春夢想,走進無聲的世界,和聾啞兒童結下了不解之緣。她秉承專業(yè)精神,讓陽光照進孤獨癥孩子的心靈。13年的努力,她參與建設并管理的“星光兒童康復中心”走在全省前列。她懷揣大愛之心,積極組織并參與公益活動,讓更多的人給予這個特殊群體更多的關注關愛。她就是馬鞍山市特教學校教師周玲麗。
用愛擁抱“無聲”世界
1994年,剛從特教專業(yè)畢業(yè)的周玲麗來到馬鞍山市特教學校,成為了一名特教教師。盡管在校學習時就有了較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當她第一次面對這些孩子的時候,心里還是震撼了。當時,她就下定決心愿盡最大努力讓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飛翔。從教27年來,周玲麗憑借著愛心、耐心和卓越的教學能力,使許多失聰的孩子學會了說話。
入職以來,教了15年語文課、兼任12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周玲麗,擅于根據每個聾啞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特點因材施教,并在學習和生活上關心愛護每位學生。
教育教學中,周玲麗大膽創(chuàng)新。在教學工作中,除了耐心和愛心之外,周玲麗也積極提升自身教學方法。她在教學中大膽創(chuàng)新,改變過去枯燥講解的方式,以小品劇讓學生形象感知課文內容,以期讓學生更加形象地感知課文內容。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聾啞孩子學知識難,教他們做人更難。周玲麗總是在言語和行動上,讓他們正視自己的殘疾,幫助他們發(fā)揮視覺、觸覺等其他感覺器官的補償功能,鼓勵他們做身殘志堅、殘而不廢的自尊、自重、自信、自強的大寫的人。
勇于挑戰(zhàn), 籌建學前康復中心
2008年10月,馬鞍山市特殊教育學校搬到新校址,周玲麗勇于接受挑戰(zhàn),主動承擔了特教學校“星光兒童康復中心”的籌建工作。她潛心學習各類殘疾兒童的康復理論知識,了解全國康復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走訪各區(qū)縣殘聯、社區(qū)、醫(yī)院,調查馬鞍山市6周歲以下的各類殘疾兒童,掌握了全市6周歲以下300多名各類殘疾兒童的康復需求,逐一打電話聯系。一些家長一接到特教學校的電話,就會非常敏感和排斥。家長的不理解讓周玲麗感覺到委屈,也激起了她堅持辦好康復中心的信念。
一分努力,一分收獲。最早的5個學生中,2人轉入了普通小學,1人轉入普通幼兒園。為了讓更多的特殊孩子得到康復的希望,2009年11月,“星光”開設了智障兒童康復訓練班級,2010年10月開設了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班。此外,她通過各方努力,在省殘聯爭取項目支持,實現了學前殘疾兒童的全免費康復,從根本上解決殘疾孩子的家庭經濟困難。
從2011年起,不斷有孩子從康復中心康復好轉入普通學校上學,與普通孩子無異。也是從那時起,越來越多的家長領著孩子慕名而來。通過連續(xù)13年的努力,“星光兒童康復中心”已經走在全省前列,并填補了馬鞍山市各類殘疾兒童學前康復的空白。目前在訓的聽障、智障、自閉癥兒童有一百多名,已經康復近200名兒童進入普通小學、幼兒園就讀。
醫(yī)教結合,拓寬康復領域
殘疾兒童康復是一個新的領域,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必不可少,周玲麗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各類培訓,已成我省的康復專家。她主持編寫的《孤獨癥兒童康復教學與評估檔案》《智力障礙兒童康復教學與評估檔案》兩本資料,已經用于智障和孤獨癥兒童的實際康復教學中,并作為兒童進校評估和日常訓練的記錄性手冊,作為兒童整個康復訓練的動態(tài)管理依據。
近年來,我省和外省多家特教學校和康復機構同行來參觀考察學習,周玲麗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教學成果與大家交流分享。
2014年馬鞍山市被安徽省教育廳定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醫(yī)教結合”實驗區(qū),學校領導因為周玲麗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表現,被確定為實驗區(qū)的核心成員,參與起草“醫(yī)教結合”實驗實施工作方案,作為教師培訓的主要成員將對全市承擔此項工作的各個縣區(qū)的老師進行業(yè)務培訓。積極培訓相關部門進行資源教室建設、課程開發(fā)、課程設置指導。
新的領域,新的挑戰(zhàn),特殊教育是周玲麗的工作,也是她畢生追求的事業(yè),在這個無聲的世界里,陪伴著“星星的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殘疾兒童的成長多做實事,看著他們一點點地進步、一句句地學會說話、一步步地掌握溝通技能,周玲麗感到自己的人生也變得充盈而快樂,“希望從這里延伸”是她每次接待家長時說的話,也是她送給自己的話。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