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掛在天上,與地球相依與共,且遙遙相守。具體掛了多少年,誰都說不精準,只曉得它夜夜到來,像是一種陪伴,不舍。它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風風雨雨,從來沒有生過銹,就這么一直保持著一種光亮度,也沒有誰為它上過色。它夜夜行走長空,曾被冬天的霜雪打過千萬次,也從來沒有退縮,依舊保持著當初的模樣,與蕓蕓眾生會面。
這就是掛在天上的月亮,它教人以智慧。
人赤裸裸地來到人間,又赤裸裸地離開人世,來之無念,去之無欲,就是在這來去之間,人產(chǎn)生了七情六欲。月亮照見了,就那么一點事兒,月亮不說,只把洗禮的光灑下來,灑進人的心靈。人有時背著月亮做一些偷偷摸摸的事,月亮豈不知道?只是它不說,也不值得它一說。人往往就自以為是自作聰明,卻不知道是浮云遮住了自己的望眼。
山川大地,夜間有月光傾泄。它照著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照著所有的善與惡、丑與美。它把月色灑在人們心靈的波瀾上,折射出不同的情緒感光。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得意之時,月亮照進他的心房,他產(chǎn)生過“歸時休放燭光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的歡樂之意。誰知落魄之日,月亮又來了,此情此景,他所生的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傷懷感慨。同一個人的心,不同之夜望月卻生出不同之情。品月千番味,誰人又相同?唐代詩人張若虛離家望月,將客子、思婦的感情在《春江花月夜》里激起千層浪。宋朝文學家蘇軾正因看通人世悲歡離合,它如月有陰晴圓缺,對月表達出了自己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
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月亮從來沒有缺席過人的精神空間。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空間里也好,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空間里也罷,抑或是在“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的空間里……自古至今,無論哪一篇有月之作,無不反映出人的喜怒哀樂。
小時候我以為月亮屬于我一個人的,因為我不管走到哪里,月亮就跟到哪里,當時還流行著一首《月亮走我也走》的歌曲,誰知它們誤導了我很多年。用心體察過四十多年的月亮之后,我才知道,月亮屬于每一個人,且為大家共同擁有,共同享用。同類人當中,它能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意境。在鄉(xiāng)間,我不止一次地在月夜行走過,它照著我去與還。有時望望它,它是那樣的清亮,掛在樹梢,或正從山凹里爬起來,如一張孩子的笑臉,生動,惹人喜愛。這是我兒時見到的月亮,它像我的童年,一直遺落在故鄉(xiāng)的那段歲月里。即使今日重回故鄉(xiāng),所見之月,也不是先前的那個模樣。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發(fā)現(xiàn)我身邊的長者開始陸續(xù)地離我們而去——在故鄉(xiāng),在生我養(yǎng)我的那個地方。最初令我傷懷的是,我的叔祖父離世。在我們?nèi)f分悲痛的時候,他靈屋上的一副對聯(lián)刺痛了我的眼睛:“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看后,一種空曠、幽深、孤寂、悲涼等交織在一起的意境,頓時占據(jù)著我的內(nèi)心,它是多么合情合景。后來,我才知道這是出自唐代崔涂《春夕》中的詩句。他用清麗的語言、工整的格律,把暮春之夜時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寫得深婉感人。后來,在南下打工的那些艱難的日子里,我時常在月夜里眼含熱淚,因為無助,因為孤獨。
望月千番味。每一種心境,每一個月夜,我們都不能完全重合昨夜的心情,F(xiàn)在,我行走在異鄉(xiāng),我所生活的城市里,夜空之上,月亮高掛。無論我站在哪個角度張望,或是在夜晚的哪一個時間段,我所見到的,是它那張發(fā)黃的臉。在科技發(fā)達的當下,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它的光看似不及一盞路燈明亮,但它永遠在天上,永遠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調(diào)和著人豐富的感情。
安徽池州 石澤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