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地市 > 宿州 > 正文

靈璧縣:秸稈變“綠” 點“草”成金

2022-06-16 22:31:08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志強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者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經授權的媒體、網站,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市場星報、安徽財經網(m.zgstyb.cn) 、掌中安徽訊(王慶明)麥浪翻滾,滿目金黃。機聲隆隆,收獲滿滿。近日,記者走進宿州市靈璧縣楊疃鎮(zhèn)楊集村的廣闊麥田,看到剛收完小麥的麥茬地里,摟草機和打捆機正在盡情顯示它們的神威。

只見,摟草機和打捆機一前一后,配合默契,尤其是靠后的打捆機,快速地“吞”進秸稈,不多時,田間就錯落有致地散落了一地麥稈捆。接下來,抓草機又將一個個麥稈捆抓緊,輕輕地放到運輸車上,這一幕幕吸引眾多行人駐足觀看。楊集村的李大爺禁不住豎起大拇指贊嘆到 :“太先進了,個把小時這塊100多畝的小麥秸稈就全沒了,接著就可以播種玉米、大豆,真省心!”

“公司在楊集村投放20臺小麥秸稈打捆機、10臺摟草機、30臺農用運輸車和15臺抓草機,全村的12000畝小麥秸稈,3天時間就能全部清理干凈,確保不影響秋種。”楊集村秸稈收儲公司鄭總說。

“以前,農作物秸稈是農民的負擔,為了不影響秋種,大多農民都是一把火燒掉,既污染環(huán)境,又浪費了資源。如今,收儲大戶爭著收購,“廢品”成了‘香餑餑’,飼料加工廠、養(yǎng)殖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基地和電廠等搶著要。過去的“污染源”變成現(xiàn)在的“綠”色原料,既解決了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又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的收入。”楊疃鎮(zhèn)楊集村黨總支書記程壯壯說。

“近幾天天氣晴好,公司利用黃金時間,晝夜不停地把秸稈收上來,碼成垛,用雨布蓋好,農閑時間,上好的小麥秸稈賣給養(yǎng)牛場、次之的賣給食用菌基地作基料、最差的賣給發(fā)電廠,供不應求。”鄭總說。

“農場養(yǎng)了100多頭牛,每年至少需要120噸小麥秸稈,我總是在午收期間把這些“寶貝們”全年的‘口糧’備齊。”鄭廟村養(yǎng)殖農場負責人指著一群健壯的黃牛和一新收上來的麥草介紹著。

“作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以前最頭疼的事就是秸稈。每到收獲季節(jié),秸稈有兩個去處。要么堆積在田頭地溝,嚴重阻礙水流暢通,河溝里的水受到嚴重污染,臭氣薰天;要么放一把火燒掉,田里到處都是焚燒秸稈的火頭,濃煙滾滾,隨風進入大氣,污染了環(huán)境,行人睜不開眼睛,晚上睡覺不敢開窗戶,嚴重時還影響火車通行,甚至引起火災。如今,還沒到收獲季節(jié),好多秸稈收儲公司就來訂購了,不但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了,每年還為地主和村集體增加了可觀的收入。” 談到秸稈的利用和處理時,楊疃鎮(zhèn)黨委副書記、鎮(zhèn)長胡濱感慨地說。

靈璧縣通過政府主導,合作社配合,農戶參與的多贏模式,推進秸稈回收綜合利用,秸稈從廢棄物到成為地方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并且與生態(tài)環(huán)保的“綠水青山”畫上等號;對農業(yè)穩(wěn)定、農民增收,環(huán)境污染壓力緩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秸稈回收利用,以禁促用、輸堵結合,提高群眾秸稈禁燒意識和覺悟,自覺支持配合秸稈的回收和禁燒工作,有效促進綠水青山的保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據(jù)了解,今年靈璧縣174萬畝的小麥秸稈,通過打捆銷售的達99%以上。僅此一項為全縣鎮(zhèn)村和農民增收近億元。

分享到:

安徽財經網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