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家居 > 正文

《詩經(jīng)》里最美的春天

2023-02-14 09:39:04 來源:市場星報   編輯:田雙   

張時衛(wèi)/攝

幾乎所有古老的文明,都發(fā)源自美好的詩。希臘有史詩,中亞有抒情詩,華夏民族有《詩經(jīng)》。《詩經(jīng)》當屬中國人的孩童時光,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山林水澤之間,與荒野相融無間,即景即情,自鳴天籟。

《詩經(jīng)》三百第一篇,荇菜打頭陣。幾千年過去了,提到荇菜,無論婦孺老幼,都能吟出那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春日照耀下,水澤河畔旁,兩只水鳥喜悅地嬉戲歡笑,一雄一雌,鳴聲和諧。荇葉漂浮于水面上,河流里徜徉著原始的沉靜和生動。河岸邊,一位年輕美貌婀娜曼妙的女子在洗荇菜,纖纖小手下流淌著絲絲縷縷的碧綠,或左或右,漂搖無方。不知何時,一個男子在岸邊駐足,靜靜沉醉于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里,呆了癡了,于朦朦朧朧中品味著生命的廣闊與美麗。

薇 出自:《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薇”是一種什么植物?《漢典》是這么解釋的 :草名,又名“大巢菜”。一種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開紫紅色,結(jié)寸許長扁莢,中有種子,可吃。俗稱野豌豆。

唐代白居易在《續(xù)古詩十首》這樣描述采薇的場面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饑來何所為。”早上去采摘豌豆尖,黃昏也去采摘,但是野豌豆沒有了,拿什么來充饑?一個“薇”字,讓世人嘗盡大唐平民百姓生活的苦。

時過境遷,國家昌盛,今天那小小的薇——野豌豆,已不再是我們的“菜”。但它所承載的歷史沉重感,已超過了事物本身。愿以后的日子,人們不再拿野豌豆來充饑。

薺 出自:《邶風(fēng)·谷風(fēng)》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

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開在早春田邊溪頭的薺菜花,是春天時節(jié)的象征。精致而典雅的白色花朵,宛如天上繁星般散布在江南大地上。作為一種野菜,它的味道如何?詩句里已經(jīng)直接地表達了 :味道甘美。

宋代詞人嚴仁《玉樓春·春思》說“春風(fēng)只在園西畔,薺菜花繁胡蝶亂”。暮春的風(fēng)光只在庭園的西邊,薺菜花開得正好,蝴蝶也飛來飛去忙亂。迎著和煦的春風(fēng),品味著這些描寫薺菜的文字,字里行間里飄裊而出一股濃濃的薺菜香,陶醉的不僅僅是人們的味蕾,還有品嘗薺菜的心情。

蘩 出自:《小雅·出車》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有時候,春天來得很慢,讓人們充滿了期待,不知道何時會真正到來。而春天來了之后,花草都會長得很快,生機勃勃。田野間,辛勤的女子們在一起高高興興地采摘著白蒿。詩經(jīng)中提到的蘩,即為白蒿。古書《爾雅·釋草》寫道 :“蘩,皤蒿,又,蘩之丑。秋為蒿。俗謂之蓬蒿菜,葉似艾,粗于青蒿,白于眾蒿,可為菹。”

民間將白蒿做成菜團的做法流傳至今。將白蒿洗凈剁碎,拌上少許面粉,將面粉搓勻,然后上籠屜大火蒸。氣上了后,改中火蒸十五分鐘,再改小火蒸五分鐘起鍋,倒在盤子里,潑上花椒辣子油,攪拌均勻,盛在碗里,調(diào)入蒜泥、鹽、香油、醋,口感真心不錯。那種味覺,估計很多愛吃的人都會一直惦記著吧。

葑 出自:《鄘風(fēng)·桑中》

爰采葑矣?沫之東矣。云誰之思?美孟庸矣。

春天是美麗的,微風(fēng)柔和,空氣清新,太陽溫暖。田野里的麥苗像一片綠色的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是彎曲的河道,涌動著綠色的充滿生命氣息的波濤。辛勞的采摘人在采摘葑菜,去哪里采摘葑菜呢?

自然是在那春光明媚下的沫水東邊。采摘的同時,人們牽掛的又是誰?也許是那漂亮的姑娘。在那個時代,這種叫“葑”的蔬菜已經(jīng)伴隨著這首詩走進了千千萬萬的人們心里。葑,又可稱為蔓菁,蕪菁,九英菘,合掌菜,芥藍,擘藍等,就是民間人們常說的大頭菜。

“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夸張。”唐詩人元稹在《村花晚》的描寫,將葑菜的樸素和靜謐比作原野上的柔柔春風(fēng),心田的綠意,生命的新鮮吹拂著這美好的寵兒,永遠是那樣至真至純,令人心曠神怡。

鳳凰 出自:《大雅·卷阿》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

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于庶人。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翙翙(音同“匯”),振翅而飛之聲也;藹藹,眾多也。此詩以鳳凰高翔起興,雖為詠唱周王得眾多賢才相助的“頌王”之作,但其“高崗朝陽,梧桐生焉,鳳凰飛鳴,直達于天”的描述,確實是形象鮮明,氣勢壯美。此后,梧桐鳳凰,遂成固定搭配,沿用至今。古詩里的相關(guān)詞句可謂比比皆是,如 :丹丘萬里無消息,幾對梧桐憶鳳凰。(唐李商隱《丹丘》)愿聞四海銷兵甲,早種梧桐待鳳凰。(明劉基《普濟寺遣懷》)高梧百尺夜蒼蒼,亂掃秋星落曉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掛綠毛幺鳳皇。(清鄭板橋《詠梧桐》)其實,偉大的《詩經(jīng)》,其本身不就正如鳴于高崗、上傅于天的華麗的鳳凰,給中國古典文學(xué)乃至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帶來了無比深遠的影響嗎?

用智慧和生命去領(lǐng)悟《詩經(jīng)》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是說《詩經(jīng)》的認知功能。《詩經(jīng)》是一部“百科全書”,涉及多種學(xué)科的知識,故三國時東吳學(xué)者陸璣著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專門研究《詩經(jīng)》中的動植物。

民國學(xué)者胡樸安也著有《詩經(jīng)學(xué)》一書,指出:“《詩經(jīng)》一切之學(xué),包括文字、文章、史地、禮教、博物而渾同之。”其中“博物”之學(xué),便是建立在“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基礎(chǔ)上的專門學(xué)問。

意思是:“你們年輕人為何不去學(xué)習(xí)《詩》呢?《詩》三百篇,既可以興發(fā)志意,萌生感動;又可以觀察風(fēng)俗,考見得失 ;既可以讓人合群樂群,和而不流 ;又可以怨刺諷諫,抒解哀愁。就近處講,可以用來奉事父母 ;就遠處講,可以用來奉事君上。還可以多多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哩!”

在孔子眼里,《詩經(jīng)》簡直是“多功能”的百科全書,包羅萬象,徹上徹下,可大可久,左右逢源!不僅如此,孔子所謂的“多識”,其實還有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為什么要“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呢?并非僅僅出于“認知”的需要,還有“生命”本身的需要。

《中庸》說 :“《詩》云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鳶飛魚躍,生意無窮,皆有助于君子體察天地之道,養(yǎng)成“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和愛心。錢穆《論語新解》論此一章說:“詩尚比興,多就眼前事物,比類而相通,感發(fā)而興起。故學(xué)于詩,對天地間鳥獸草木之名能多熟識,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則俯仰之間,萬物一體,鳶飛魚躍,道無不在,可以漸躋于化境,豈止多識其名而已�?鬃咏倘�‘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廣大其心,導(dǎo)達其仁。詩教本于性情,不徒務(wù)于多識。”

《詩經(jīng)》所描述的生活世界背后,隱存著一個無限深廣的心靈世界。所以,讀《詩經(jīng)》,不僅要用心,用情,還要用智慧,甚至用生命!

凡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掌中安徽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quán)均屬于市場星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者個人,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帖或以其他方式復(fù)制發(fā)表;已經(jīng)授權(quán)的媒體、網(wǎng)站,在轉(zhuǎn)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市場星報、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或者掌中安徽”,違者本單位將依法追究法律責(zé)任。
上一篇:4種方法為花草澆水
下一篇:最后一頁
分享到:

安徽財經(jīng)網(wǎng)手機版

市場星報公眾微信

市場星報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