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吳家駒)“經過未來四年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將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模式。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將在未來4年得到明顯的提升。”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中國新能源產品“走出去”,希望能夠“有飯大家吃”,有事大家共商、共建、共享,同時給當地的底層老百姓帶來好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圖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網站
動態(tài)眼光看產能問題
近期,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炒作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論”。對此,張燕生表示,是否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不應該在雙邊的場合進行討論,而應該在WTO等多邊經貿規(guī)則的框架下進行討論。
他認為,在WTO等多邊經貿規(guī)則下,衡量產能過剩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補貼、傾銷以及產能利用率。
在補貼方面,整個世界都在補貼新能源汽車、光伏組件、新能源電池等產品,而美國和歐洲都有遠大于中國的產業(yè)補貼。
在傾銷方面,以中國電動車為例,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售價,比在國內的售價要高得多,這并不符合傾銷的定義。
在產能利用率方面,張燕生認為,中國正在經歷從2024年到2027年的結構調整期,包括設備的更新、耐用消費品的換代。經過未來四年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經濟將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新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利用率,將在未來4年得到明顯的提升。
“中國‘新三樣’的產能,如果不用地緣政治的眼光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它會因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和結構調整而變化。”
中歐綠色合作能實現(xiàn)雙贏
“中國發(fā)展新能源汽車,進行新能源革命,實際上是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有序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的。”
張燕生表示,中歐雙方在綠色低碳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這些年來,中國在新能源革命、綠色革命、數字革命等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成績,而且有些方面走在了歐洲的前面。而歐洲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做的非常好,注重對自然的保護。同時歐洲的基礎研究,在全球范圍內非常出色。
張燕生認為,歐洲和中國企業(yè)進行合作,能夠實現(xiàn)雙贏。他舉例,華為在柏林的電訊業(yè)務發(fā)展得比較正常。而在一個歐洲十大城市電訊基礎設施和效率的評比中,使用了華為設備的柏林排名第一,拆除了華為設備的倫敦則排名第十。
在他看來,倫敦沒有選擇雙贏的模式,沒有讓市場經濟發(fā)揮作用,是因為受到了地緣政治的影響,美國在其中施加了壓力。
“有飯大家吃”
“很多說著‘去中國化’的歐洲政治家、議員、社會活動者,他們都沒有來過中國。”
在張燕生看來,如果中歐雙方想要在綠色低碳領域實現(xiàn)雙贏,重構戰(zhàn)略互信是關鍵,為此要促進中國和歐洲的人員往來。
他表示,中國近日宣布對法國等12國公民短期來華的免簽政策延長至2025年年底。未來,中國可繼續(xù)為更多歐洲國家提供簽證便利。中國可以為歐洲人民提供簽證、航班、網絡、安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便利,讓中歐人民更容易來往,在基本面上促進戰(zhàn)略互信。
張燕生同時表示,要重塑經貿作為中歐合作共贏基本盤的功能,“小心呵護”經貿往來的基本盤。
他還說,中國現(xiàn)在正在進行的是,一個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國家的現(xiàn)代化。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世界,因此中國需要從全球的視野和利益出發(fā),考慮對世界的影響和對東道主的影響。
張燕生表示,中國新能源產品“走出去”,希望能夠“有飯大家吃”。發(fā)展的收益,有中國企業(yè)的一份,有當地企業(yè)的一份,還有第三方的一份,有事大家共商、共建、共享,同時給當地的底層老百姓帶來好處。
熱線電話:0551-62620110
舉報電話:0551-64376913
舉報郵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