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露節(jié)氣到來,天氣漸涼,諺語有云:“過了白露節(jié),夜寒日里熱。”意思是白露時,白天和夜里的溫差很大。安徽省針灸醫(yī)院康復一科主任孫善斌提醒,這一時節(jié),市民養(yǎng)生應注意“兩防一降”:防秋寒、防腸胃病、降秋燥。
防秋寒
俗話說,春捂秋凍,天氣漸涼時加強防寒鍛煉,可使人體內(nèi)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fā)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huán)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fā)生。孫善斌表示,對于秋凍的理解,不應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還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
《養(yǎng)生論》曰:“秋初夏末,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若衣單體露,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季主氣為燥,燥易傷肺。眼下,尤其是中青年,追求時尚,喜歡穿著吊帶衣、露臍裝,顯示青春靚麗。但是,顯示青春靚麗也要量力而行,至少偶爾為之,如果此時將“刻意”露出的后背和肚臍,美其名曰為“春捂秋凍”則會適得其反。
防腸胃病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xù)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fā)胃腸道疾患。孫善斌提醒,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致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fā)生。因此,立秋之后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降秋燥
白露時節(jié),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fā)干,皮膚緊繃,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xiàn)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孫善斌建議,有效防治“秋燥”,除了要重視精神調養(yǎng)、保持居室通風外,還可重點在飲食上下工夫。此時應多喝水,尤其是蜂蜜水、淡茶、果汁、豆?jié){、牛奶等,以補充水分,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起居作息相應調整,盡量早睡早起;保持室內(nèi)通風;戒煙戒酒。田浩文 王津淼 記者 馬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