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百姓習慣性地把吹捧人、說好聽話稱作“戴高帽”。戴高帽一詞最早出自唐人李延壽《北史熊安生傳》。一個叫宗道暉的基層小吏,平時喜戴頂高帽,腳穿木屐。每當有上級官員到來,他都以這身打扮去謁見。見到上級官員,便仰頭,舉雙手,然后跪拜,直到頭叩到木屐上,極盡吹捧。后來人們就把這種行為稱為戴高帽。
戴高帽在民間通常為人與人之間關系一種潤滑劑。如:熟人很長時間沒見,偶然相遇,總要說兩句噓寒問暖的話:“哎呀,您老哥幾年不見還是那么健壯,一點沒有變化。”另一方也會笑臉相迎:“您老弟也還是那么帥,帥得讓我嫉妒。”倆人哈哈一笑,各自滿意而去。再如,遇到幾年未見的女同事,通常會說:“哇哉,美女還是這么年輕啊,一點沒有變化。”美女也會樂滋滋地回應:“你就會給我戴高帽。”其實心里則是美美的。
“戴高帽”一旦到了官場就容易變味了,成為下級官員討好、巴結、吹捧、拍馬上級官員的代名詞。清朝時有一位才子叫袁枚,二十多歲就當上了知縣,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長或縣委書記,進步是相當快的。赴任前,特意去老師那里告辭。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知縣,你可要好好準備呀。”袁枚說:“老師,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準備,只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見人送一頂就行了。”老師一聽很不高興,說:“為官要正直,你是讀書人,怎么能搞這一套呢?”袁枚立馬回答:“老師說的有道理,可當今世道,有幾人能像老師您一樣不喜歡戴高帽子呢?”老師一聽立刻轉怒為喜,師生之間高高興興地作了告別。
袁枚從老師家出來后就感慨地說:“我準備的一百頂高帽子,還沒有上任,已經(jīng)送出去一頂了。” 喜歡戴高帽是人性中固有的弱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好聽的話,沒有人不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與肯定,普通人如此,圣人也難免俗。太史公在《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周游列國,受困于陳、蔡,缺糧少水,身不由己。面對困厄,孔子問子路:“難道我們的學說不對嗎,怎么會落到如此地步?”子路就實話實說:“大概是我們還不夠仁、不夠智吧,所以人家都不愿實行我們的學說。”孔子聽了很不滿意。
見到顏回又問:“回啊,我們的學說有什么錯誤嗎?”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極為博大,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容納。不研修學說是我們的恥辱,不能采納我們的學說是各國當權者的恥辱。”孔子聽了非常高興,笑容滿面地說:“好小子,假如你有很多財產(chǎn),我愿當你的管家。”這又是一對師生,學生情不自禁地給老師戴高帽子?鬃釉谶@里不僅接受了學生送上的高帽子,還忘記了自己一貫倡導的“事不有成,反求諸己”的原則,無意中還返送給學生顏回一頂高帽。
“戴高帽”的是與非不可一概而論。對于那些身處官場,想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對上司刻意巴結、吹捧、迎奉、諂媚,污染官場環(huán)境,必須予以無情痛斥!如果是同事之間、熟人之間、師生之間,甚至于上下級之間,出于善意的、有分寸的、適度的戴戴高帽,不僅不會傷害人,且還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隔閡,促進人際關系的健康和諧,畢竟,良言一句三冬暖。
安徽合肥 周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