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喜逢牛年,說牛寫牛又成了眾人的話題。牛,一生腳踏實地,勞累終生,且不圖回報。數(shù)千年來留下了不知多少蹄跡足痕,深深印入了人們的心靈。牛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人類最值得信任的朋友。崇牛、頌牛、奉牛為神是古代先民們善良的習慣信仰,實際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封建農(nóng)耕制社會,人與牛結下了不解情緣。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發(fā)展,人類開始了使用陶器和鑄造的青銅器物件,并且出現(xiàn)了不同變形的動物或植物的具像圖形,其中就有牛的具像圖形。至殷周,牛的青銅鑄件成了高貴的祭掃神物,春秋戰(zhàn)國統(tǒng)治者的戰(zhàn)旗,都掛有牦牛尾,以鼓舞士氣和祈求勝利。在諸侯會盟時,盟主都要“執(zhí)牛耳”取血,與盟友共飲,共訂盟約,以體現(xiàn)立盟定約的至高無尚。到了秦漢,青銅鑄造技藝更為精致,鐘鼎、銅鼓或墓葬物都不乏有著牛頭紋或威武雄姿的牛像。據(jù)資料記載,我國出土發(fā)現(xiàn)的有關牛的文物真是不少:有新石器安徽望江遺址出土的陶牛首,遼寧東溝縣后洼遺址出土的石雕牛頭,有陜西洋縣出土的商代銅牛觥,牛的造型生動,紋飾也精美絕倫。太原出土的北齊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陶牛的四肢有力地叉開,支撐著強壯的軀體,雄態(tài)威猛。匠師制作陶牛,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于對牛的細致觀察。還有西周中期陜西岐山縣賀家村出土的銅牛尊,漢代寧夏出土的夾牛,東漢墓甘肅武威出土的木牛,以及河南偃師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銅牛,等等,多的也無法一一統(tǒng)計。
在我國文化典籍中,牛有著極高的象征意義,所以,歷朝歷代才會出現(xiàn)如此眾多的關于牛的一些杰作。唐代黃河古道的鐵牛,除了有著固定當年的蒲津鐵索浮橋的作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祈求對當時泛濫的黃河水有所震懾!兑捉(jīng)》上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人認為牛擁有“五行”中土屬性和水屬性。五行中講水能生木,牛的耕作能促進農(nóng)作物生長,又講土能克水,故此,古人們常設置銅牛、鐵牛以鎮(zhèn)水魔。這鑄鐵牛置于黃河河岸,也想寄寓它能征服水患,求得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進程中,牛又一直都是勞動人民勤勤懇懇的象征。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勞作時任勞任怨,收獲時也不要求主人給予更多賞賜。我國長期以來都處于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文明時代,而農(nóng)耕文明時代標志性的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
我在中學時代就知道一些頌揚贊美牛的詩篇。這樣的詩,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至清代的詩,都能找到。《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中寫道“日至夕矣,養(yǎng)牛下來……日至西矣,養(yǎng)牛下括”,就是頗有意境的與牛相關的寫景名句,它讓我們看到了農(nóng)村傍晚的景色。較全面寫牛的形象與活動情形的,我們還可以看《詩經(jīng),小雅,無羊》,其中這樣寫道:“誰謂爾無羊,三百為群。誰謂爾無羊,九十其犒。……爾牛來思,其耳濕濕;蚪涤诎,或飲其池,或?qū)嫽蛴灐?hellip;…”這首詩生動描繪了牛的生活、飲食、住處、交配等方面,也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一首對牛具體描寫的詩。熟悉牛的人都知道,牛沒有騾馬暴躁,沒有驢倔強,是農(nóng)村老人、兒童、婦女皆可放牧役使的大家畜。這充分反映了牛的性情溫良,古詩中多次寫到牛溫順的性情,牛不欺老幼,從袁枚的《騎牛》詩歌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相牛之背笑不休,此是人間安穩(wěn)處。七十老翁有所求,呼僮扶上不拖空。牛亦相憐身不動,鞭之不前行徐徐。”這是牛馱著七十老翁袁枚行動時的情形,人騎上牛時牛“身不動”,走時還“行徐徐”,真是頗有人性,怕傷著老人啊!牛還能與弱小的動物和睦相處,唐代陸龜蒙的《放!吩姳阌羞@樣的詩句:“牛蹄彳亍牛尾搖,背上閑閑立春鳥。”牛如此龐然大物,竟允許小鳥在它背上歇息,這是何等的溫良、寬容和友愛?
我喜歡詠牛的詩歌也愛古代名家創(chuàng)作的牛畫,去年我在書畫院學習時,老師就讓學員買了不少經(jīng)典名作畫集。老師說,唐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巔峰時期,涌現(xiàn)了很多藝術史上極其具影響力的畫家和作品。唐代最具特點的主要有三幅作品:《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五牛圖》《斗牛圖》。其中的《五牛圖》《斗牛圖》更為盛名!段迮D》是唐朝韓滉創(chuàng)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卷,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五頭牛中每一頭牛既可獨立成圖,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后應,構成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整幅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xiàn)對象,無背景襯托,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zhèn)渲辰,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
蚌埠 韓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