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外婆家。雖然不算很遠(yuǎn),但從泥濘的路走過去,也是一個漫長的旅程。但如此,也抵不住對外婆家的向往。 農(nóng)村孩子的童年總是無甚驚喜,爸媽總是忙于種地,你不是放牛割草,就是燒鍋做飯,而到了外婆家就不一樣,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有一些小確幸。 樹上的桑葚、毛桃,菜園的西紅柿、黃瓜,還有過年精心留下來的糖團(tuán)、面果子都成了我久久不愿回家的誘餌。外婆好像會魔法,總是能給我變出來香甜的切糖,還有米袋子里捂熟的紅柿。夏天的夜晚,躺在竹子做的涼床上,在外婆的蒲扇下進(jìn)入甜甜的夢鄉(xiāng)。上學(xué)后,她還會給我錢,五毛、一塊、十塊、二十。雖然她的錢不多,但對我從不吝嗇。于是,我總是喜歡賴在外婆家。 外婆出生于1930年,姐弟四人,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而我記事起,她就已經(jīng)60多歲,瓜子臉、纖細(xì)的手指、高挑的身材,一身立立正正的的確良顯得干凈利索,一點也不像農(nóng)村的老太太。 但外公去世后,她也只能像一個農(nóng)村的老太太,老守田園度著日月。 媽媽和舅舅一直為了生活奔波,自顧不暇。掙扎于孩子的上學(xué),買房,結(jié)婚……而鮮少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媽媽。最后的十幾年,多數(shù)的時間她都是一個人在老家生活,一直到最后,都是自己照顧自己。 每次回去的時候,她多數(shù)都獨坐在門前,或望著柿子樹上的天空,或望著孩子們歸家的路口,或者只是在看著時間的流逝……近些年,孫子輩相繼工作、結(jié)婚、生子。外婆會把過年親人們給她的錢當(dāng)成給孩子們的壓歲錢,每次要給我的孩子都被我拒絕了。現(xiàn)在想起來她那無助的表情,已經(jīng)追悔莫及,或許我拒絕的不是錢,而是她的存在感。人生總是如此。我們總是為了下一代奔命,而遺憾于對上一代的孝敬。 慶幸的是,近幾年愛人在老家扶貧,我回家的次數(shù)也變得多了起來,會經(jīng);厝タ赐,給她帶點吃喝,陪她聊聊。兒時給我的那些精神上的溫暖,我們終究是無法回饋;蛟S,晚年的她也是孤獨寂寞的吧。 “你看這老奶奶,臨了還在給孩子省。”我恍惚聽到親戚的這句話,而外婆閉上了雙眼,離開了這個世界。外婆離開了,去年“五一”放假的前一天晚上十點。按照老家的習(xí)俗,喪事時間可以縮短一天,費用也能節(jié)省一些。 那天,子孫滿堂,高壽而享。孫子輩中也不乏頗有出息之輩。在村里人看起來,這或許是圓滿的一生了吧。 母親節(jié)到了,我再一次想起外婆。但或許,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做的是,去陪陪自己的媽媽。
滁州 黃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