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安徽宣城市,曾經(jīng)有一所大學,全稱為“安徽勞動大學”。這所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大學早已消逝于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安徽勞動大學位于宣城縣城東郊一個名叫葉家灣的地方,原來是國營宣(宣城)郎(郎溪)廣(廣德)農(nóng)場的一個作業(yè)區(qū)。此地在蕪航公路干線上,距離縣城有十八公里。巧得很,葉家灣往東四公里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洪林橋,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鎮(zhèn),然而自從與大學為鄰后,似乎也沾上了很多文氣和運氣。家鄉(xiāng)人都把大學當做是家門口的大學,習慣性地稱之為“勞大”或“大學”。
那時候,經(jīng)常有“勞大”的干部、老師、學生到我們洪林公社搞工作隊,宣傳黨的基本路線等。生活在小集鎮(zhèn)上的我對他們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都感到很新奇,感覺與自己的父輩們不一樣,那種感覺無法用言辭來表達,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高大上”。也常常能見到來洪林橋買菜的大學食堂的采購員。每天清晨一男一女兩人騎著自行車,雷打不動地來到洪林橋街西頭的菜市場。洪林橋不僅給家門口的大學提供菜蔬,發(fā)揮“菜籃子基地”的作用,還提供建筑用的河沙。一輛輛“東風”牌卡車來洪林橋裝載河沙,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最能拉近我們這些周邊頑童與勞大距離的,也是最讓我們感到家門口大學可親可敬的地方,莫過于看電影。在那個文化貧瘠、文娛活動極度缺乏的年代,到勞大看電影對于我們這些對文化需求幾乎是嗷嗷待哺狀態(tài)中的中小學生來說,不亞于如今參加一場大型綜藝晚會,那就是一頓文化大餐啦!那時節(jié),只要聽說“今晚勞大有電影”,就會歡愉興奮不已,都會激動一整天,上課都沒有心思聽,盼著早點放學,盤算著放學后的“活動方案”。因為大家都明白,勞大放的電影都比較新。坊間傳說,那是從省會合肥直接派送過來的片子,越過蕪湖和宣城。事實也證明,縣城電影院放過的影片幾乎都是遲于勞大。所以勞大放電影,不僅吸引了洪林橋的觀眾,也同樣吸引到周邊孫埠、建國、丁店、棋盤等幾個公社的群眾。
下午放學后,同學幾個相邀著去看電影,晚飯吃不吃都無所謂了。去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干脆甩腿走過去,八里路不算啥;一個是采取快捷方式,那就是搭順風車,到沙河灘去等拖沙的“東風”卡車。沙河灘的沙堆邊,東風卡車停在那里,黃燦燦的河沙在搬運工人鐵鍬揮舞中,飛進車廂。一邊站著蹭車少年,就像是在車站候車一樣。遇到好說話的司機,允許你坐在車廂沙堆上,叮囑你自己小心就是;遇到不好說話的不愿帶你的,只好采取強行爬車了。堆場的進出口有一個小坡,坡雖然不太陡,但土質(zhì)松軟,汽車負重爬坡時車速很慢。乘東風車齜牙咧嘴哼哼唧唧爬坡時,迅速抓住車廂后門邊緣,腳踩一個橫檔,一縱身就上去了,有點像鐵道游擊隊“飛虎隊”爬火車的架勢。坐在松松軟軟的河沙上,隨著卡車在凹凸不平的馬路上緩緩前進,身體隨著卡車輕微地搖晃著,感覺真的很好!當然那些膽子小、身手不靈巧的只得罷手,只好選擇走路吧。晚上電影散場后,大家便沿著公路浩浩蕩蕩地往東走,像是野營拉練的軍隊,綿延幾千米。大家邊走邊回味電影里的精彩片段,交流著觀后感,模仿著故事片中人物的臺詞。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勞大”改名為“皖南農(nóng)學院”,由原來的綜合性大學轉(zhuǎn)變成專門學院,隨著中文系、數(shù)理系、政治系的劃轉(zhuǎn)、大批的教師調(diào)離,感覺到大學的規(guī)模似乎在縮小,但我們還是習慣叫它“勞大”。現(xiàn)如今安徽勞動大學、皖南農(nóng)學院,都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昔日的老師都已奔赴各地各高校,大多都已退休;承載過一所大學的葉家灣又恢復成早先的農(nóng)墾基地,教職工宿舍也變成了農(nóng)民新村,留存的圖書館、教學樓也另作他用,大學的氣息蕩然無存,只能從殘存印記中窺見昔日的輝煌,留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思和感嘆。
安徽宣城 杜愛鵬